止血、輸血
當病人面臨大量失血,我們一方面要止血,在緊急的情況下還要輸入新血,以確保循環系統正常運作。現今香港的醫療正面臨這個問題,基於社會和醫療結構的缺陷和破口,驅使公營醫生傾斜地離開原有公共醫療的崗位,轉往私人執業。這就像一個出現嚴重創傷的病人,大量失血造成身體機能癱瘓,危及生命。現今政府提出招攬一些從海外(國內和國外)經過評核的大學中,考獲醫生資格的香港居民回來執業,不需通過以往考試,只需要在公營醫院工作一段時間就可以有香港行醫資格。期盼以他們為新血,解決問題。
醫管局醫生由1997年約3000人增至2020年約6000多人,雖然人口沒有倍增,但市民對醫療水平的要求卻比從前大大提高;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的成立,更把專業受訓時間由1995年前的4至5年增加至約7至10年,因此很多以往由初級醫生執行的手術或治療,近年都需要較資深的醫生監管才可進行,加上現在社會強調工作及生活平衡,醫生工作的時數都比從前減少,而工作就是訓練,造成受訓時間更需延長,7至10年間完成所有專業資格,其實只是專科醫生的起步,隨着的5至10年,才是他們把知識、技術和臨床經驗的真正磨練,正當醫療機構可以開始依賴這些富經驗的專科醫生以專業回饋社會,可惜部分醫生經歷三數載後,由於種種原因,例如不勝臨床及行政工作量和壓力,或需要考慮未來家人生活和退休開支,更或需要照顧家庭或孩子,因此提早離開,私家執業,期望賺取更多回報來完成這些計劃。加上現有住房價格不合理地昂貴,政府醫生的薪津也負擔吃力……這些都是出血的部分原因。引入更多新血的醫生,但出血的原因未有改善,只會令到新血很快又會流失,杯水車身,無從解決長遠的問題。
醫生是一份艱苦的工作,考入醫學院已經萬分不易,艱苦的醫科生生涯和隨着的醫生工作、專業受訓、考試,既勞累亦艱巨,若未能換取安穩的生活及未來,會製造一個不平衡心態,怎能讓他們願意在公營機構繼續工作,服務社會。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認識止血及輸血關係,醫生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