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醫路歷程】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抗疫貼士:每天對自己說我是有福的人
過去一年多,在新冠肺炎陰霾下,不少人情緒受到牽動,影響精神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表示,疫情令許多人心理焦慮:「唔病都變病!」
他因而提出「抗疫樂活10個Action」,拍片分享身心健康要訣,其中一項是「每天對自己說我是有福的人」。他解釋:「這是我們大腦的意識,潛意識接收了這個指令,就會跟着發揮。但很多人不自覺給予很多錯誤指令給自己,譬如覺得身體差、運氣不好,我們的潛意識接收了便跟着做,結果愈想,抵抗力愈差,就經常病,更相信自己身體差,造成惡性循環。」
身為太平紳士的黃重光,是發憤圖強的好例子,他克服讀寫障礙,成為出色醫生。早年他根據精神科醫學和心理學、多年臨床工作和培訓經驗,創立ICAN實踐心理學模式,致力向各階層推廣精神心理健康。「正如『抗疫樂活10個Action』之一:以攻為守,轉危為機。疫情下我們不只保護自己,免受病毒感染,更要強化個人健康,例如多做運動、注意生活作息習慣,健康好了,自然減少患病機會和負面情緒。」
小時一家六口同睡一床
眼前的黃重光親切、健談,臉上常帶笑容。快樂背後,原來成長時經歷過貧窮和挫折。「我有讀寫障礙,特別是中文,小學成績非常差,幾乎不能考升中試!」爸爸決定向他進行「軍訓」,如果他讀書不好、默書有錯字,就會又打又罵。
「所以我對爸爸是愛恨交纏,他是很嚴厲的父親,同時又很愛我,是個很正直、堅毅的人。我們在劏房長大,一家六口睡在同一張碌架床,我和弟弟在上格,父母和兩個妹妹在下格,即使生活艱苦,我從沒自卑,因為父母很愛錫我們,將最好的留給我們,每逢放假必定陪我們。」
不過,就算父親很着緊他的學業,升中後他的成績依然一落千丈,甚至要留班。黃重光記得考完試拿着成績表戰戰兢兢回家,心想:「弊!爸爸一定打死我!」
沒料到,當晚爸爸卻語重心長對他說:「阿仔,你是中學生,我不應該再打你、罵你,但我希望你想清楚,自己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想想如何過一生?」於是12歲的他把這兩個問題想到天光,忽然開竅:「我唔可以再衰落去,一定要努力!」
重讀中一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他最感恩遇到一位好老師,教他英語句子分析,讓他對英文產生濃厚興趣,憑着鬥心,他由全班包尾變成全班第一,最後更考進港大醫學院,投身精神科,他坦言:「在七十年代,精神科算是冷門一科,很少醫學畢業生會選擇,但我喜歡了解人的內心和情緒,加上自幼對父親矛盾的感情,成為選精神科主因。」
讀寫障礙卻愛閱讀寫作
他笑言,雖然讀書成績理想,但一直都有中文讀寫障礙。「幸好港大醫學院用英語教學,寫報告也是英文,沒有問題。不過每次寫中文便執筆忘字,中學會考中文科差點不及格。」然而,他很喜歡閱讀和寫作,出版了幾十本中文著作,他坦言主要由他口述,同事和朋友執筆完成。
提到求學生涯難忘事,他想起八十年代在英國接受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醫生訓練,遇上人生另一位恩師Professor David Taylor。「最深刻印象是辦公室人員離開後,我們兩師徒對話,他很樂於分享個人成功和挫折經驗給我參考。而且,他負責曼徹斯特市的醫療服務,他提到曾在其中一區設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部門,但大半年收不到病人,這個挫折經歷提醒我將來設計服務,一定要關注所有細節。」
英國實習期間,黃重光遇過一位媽媽帶着12歲兒子求醫,她說小朋友出現許多行為及情緒問題,大便失禁。要解開問題,黃重光首先了解父母關係,發現這個母親經歷4段婚姻,有6名子女,丈夫全是酒徒、賭徒,虐妻虐兒,最終都拋棄了她。「一般人覺得不可思議,這名女子拍拖時早知對方有問題,仍留在身邊。我問她對父親的印象怎樣?原來也是酒徒、賭徒,虐妻虐兒,最終拋棄家人。由此可知,她的4段婚姻深被童年經歷影響,她對父親愛恨交加,不知不覺透過婚姻彌補得不到的父愛、宣洩對父親的怨恨。遺憾的是,她的子女長大後相繼出現情緒行為問題,有機會對下一代重蹈覆轍。」
任何病人,黃重光都會盡最大努力幫助。現時他的求助者中,兒童和成人比例各一半,最年長八九十歲,主要患抑鬱症、大腦退化;最年幼是幾個月大的BB。
「現今父母知識水平高了,一般個半月到3個月大的BB,其實對人的臉容會有反應,例如你對他笑,他會笑;你板起臉,他會怕。如果BB在五六個月大仍未有任何反應,父母感覺不妥當、覺得有問題,就會尋求幫助。另一個現象是父母皆為成功人士,但擔心自己不了解小朋友、不懂得育兒方法,於是前來諮詢。」
在香港,常見的青少年精神科問題是成長障礙,如自閉症、讀寫障礙、過度活躍症等。「父母對小朋友有適當關愛、培育,小孩成長後問題會逐漸消失。過去有兩三歲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小孩,後來成為出色的醫生。」
他遇過不少情緒崩潰的求助者,特別是經歷生離死別,讓他體會最深刻。「有位小朋友上了校巴,忘記帶功課,叫媽媽回去拿,她過馬路時被車撞死。可想而知小朋友的心靈創傷非常大,輔導過程小朋友不停地哭。心理治癒基礎是先和對方建立關係,讓他將內心創傷傾訴出來,抒發情緒,再幫他解結。」
醫生也是人,他坦言也有感觸流淚時刻。「在擔任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時,有次在兒科病房,跟兒科教授傾談,見到醫生在努力急救一位小朋友,後來不治,媽媽哭得很厲害,自己不禁悲從中來,掉下眼淚。」
情緒病是慢慢累積而成,他見證不少人受疫情衝擊而病發,求助者普遍出現焦慮、抑鬱病徵,影響與家人相處,「家庭參與對病者康復大有幫助」。他一向以家為本,視家人為首要。「如果問我興趣,按次序排列,與家人歡聚一堂、工作、學習、運動,就是我的人生全部。」
為人父母兩大成功秘訣
過去他在報刊專欄撰寫不少親子文章,分享心得。「父母之道有兩大成功秘訣:一是與子女保持良好親子關係,凡事親力親為,第二是身教,父母樹立好的榜樣。小朋友必定會做錯事,但不需要打罵,只有溝通才能糾正問題。」
他有一子兩女,在中大任職精神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時,工作排山倒海,他堅持每晚七八時回家陪子女吃飯、聊天,待他們入睡,他才回到辦公室或在家工作。對於管教子女,他自言非嚴厲父親,一直抱持開放和尊重態度。
「學習乃發自內心,不能催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我讓他們參加很多活動,例如游泳、跳舞、彈琴等多元化發展,從中尋找興趣,星期六日是家庭樂,有時一家人行山。」如今子女成才,大兒子是家庭科醫生,二女是臨床心理學專家,細女原本屬於學習遲緩,中小學成績不理想,在外國讀書時校長也提議她報考特別會考。但她堅持要考標準公開試,最後全部考獲優,現在是一名獸醫。
黃重光認為精神科醫學不只醫病,而是助人強化自己,提升精神心理健康。他今年69歲,說話中氣十足,走路腰骨挺直,全靠飲食和運動有道,生活有規律,每天工作十二三個小時,空餘便閱讀學習新知識,運動更是不可少。「我從小重視運動,玩舉重、潛水,中年喜歡和太太跳舞,直到太太腳傷,近20年轉為室內運動。」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