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伯樂

青斯 | 2021-08-21
在偌大雪原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作者圖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這句話,倒是到我成為領導及參與培訓領導工作時才懂其真諦!

時間又回到50年前的鄉村生活。那年代小學生要經過升中試才能考進好中學,這是人生第一個「一戰定生死」的公開試。上期(見8月7日)提及我就讀那間新開辦的鄉村學校,在創辦時也得到熱心教育家林海瀾先生的協助。他曾協助徐仁壽先生創辦華仁書院,後任九龍華仁第二及第四任校長,創立德仁書院及其他學校包括我就讀的小學。有這樣的背景,校長教師們都想學生考得好成績,可以離開鄉村到城市讀書。教師們除了替我們補課外,也留意我們的能力。

意義重大的手錶

小五下學期,下午才上課。那天午飯後回到校園門口時與校長相遇,被他叫住。他是創校校長,對栽培人才身體力行,不遺餘力。他對我說的一番話令我永世難忘。他說知道我的成績好,有潛質在升中試考獲佳績,甚至拿獎學金,要我繼續努力,若考獲獎學金,他會送我一隻手錶作獎勵。早幾屆的小六畢業生,分別有3位考得獎學金,被校長邀請回校,在全體同學齊集的周會上領得手錶。校長每次都強調,若有任何同學考得獎學金,他會毫不吝嗇把手錶送到同學手上。

升中試放榜後,如老師們所料,我和另一同學考得獎學金,往後的5年中學都不用繳學費。校長送出那隻手錶到今天仍保留着。只可惜校長不幸在數月後因腦溢血離世,消息來得突然,難以相信。喪禮在校長故居舉行,出席者無不感慨其英年早逝!當年鄉村裏也常有把遺體運回家作辭靈儀式,然後送上山的做法。許多舊同學都出席喪禮,可見校長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校長離世後,一班老師往後相繼退休或離開,學校已不復往貌,10多年前遭到殺校。

管理學的文獻從1963年開始,透過不同領域的研究,包括學前教育、服務業及軍人培訓等,都說明鼓勵及提升學生下屬期望的重要性,亦有很多數據支持這做法。這叫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取材自希臘神話人物,是一種自我應驗預言。這效應在醫治病人時亦可見。總結多年研究,文獻發現提升期望的程度是要能達得到的,不能無盡地提升。提升期望做法對年輕初入行者影響最大,正如早前說管人要先管好自己,也先要提升自己的期望!

人的潛能究竟有多大,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貌似不可能,其實都是可能之事。請大家不要吝嗇鼓勵的說話,能夠作為伯樂,也能對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