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形象 影響精神健康

陳仲謀醫生 | 2021-08-24
鋪天蓋地的「變面」在日常交際中變成不可缺少的一環,無疑促成人與人之間無止境的比較,對青年成長期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一定會有負面作用。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辭》)飼養過兔子的人都知道這種溫馴寵物的性器官多不外露,從表面很難辨其性別。現今世代男女的分野也難從表面判定,在今屆東奧便可見一斑。最令保守人士擔心的還是時尚的「中性」打扮,即「非男非女」。此外,網上的虛擬形象工程,也容易令未成熟的青少年墮入精神健康受損的陷阱。

鬚眉鐵漢和紅妝朱顏等名詞,可能早已被年輕一輩遺忘殆盡。造成今天性別混亂的局面,始作俑者當然是「極端女權主義」,滙集成洪水猛獸的威脅,就是網絡世界的無孔不入。以前人際關係的建立是直接的長期接觸,發展成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形成生死不移的友誼,縱然天各一方,但仍可透過書信魚雁傳情,後來科技發展,更可用長途電話互通訊息。

脫離現實 不能自拔

本世紀開始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把舊式的人際關係幾乎全面瓦解,嶄新的人際關係流於虛擬,可謂朋友滿天下,又不分種族、宗教和社會階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瞬息萬變,真假難分,因為大家都陷入虛擬世界的「黑洞」裏。科技日新月異,筆者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從估計將來的發展會對人類是福還是禍,但現在有外國學者研究認為,網上的「虛擬形象」可能會對好此道者構成負面影響!

英國心理學家Dr. Nia Williams指出,人們在網上編輯自己的形象,例如把眉毛修長、眼睛放大、鼻樑挺直、下巴縮緊和牙齒變得晶亮無瑕等,都會傷害參與者的精神健康,癥結是他們忘記了這些影像都是「P圖」,是子虛烏有,大腦習以為常,弄假成真,脫離現實,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上述的情況,對很多樂在其中的青少年遺毒甚深,因為他們的心智正處於發展的高峰期,是建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關頭,例如性別的認同、信心的建構和人格肯定。電子社交媒體是一把兩面刃,其窮兇極惡的一面是為虎作倀,提供無限制的平台給人玩弄「變面」遊戲,使部分心智未成熟的年輕人誤落陷阱,而不能自拔。

英國倫敦城市大學曾經做一個調查,發現90%女士會在上載自己的相片前,使用「過濾軟件」重塑本身的鼻子、下顎和牙齒等。這些鋪天蓋地的「變面」在日常交際中變成不可缺少的一環,無疑促成人與人之間無止境的比較(鬥靚),這樣對青年成長期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一定會有負面作用。據報道,香港愈來愈多年輕女性積極尋求「美化」身形,如注射「肉毒桿菌」(Botox)和「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以及進行五花八門的瘦身活動。上述的歪風,在自由社會很難規管,有心人只能期望有關當局盡早在中、小學課程加入標準化的「精神健康」教育,使莘莘學子明白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心態,尤其是「自我形象」的差別是天經地義,不應強求,以免被別人牽着鼻子走而無所適從,失去應有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所有精神健康的持份者,必須同心協力抵抗網絡上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對我們下一代帶來的不良影響,並防止青年由此引起的心理偏差,甚至播下焦慮和抑鬱的種子。

雖然香港的成功是有賴經濟自由的帶動,但相信合情合理的管制是會得到社會的支持而無損現行的營商制度。

纖瘦是近世代女士們審美的準則,上世紀五十年代芭比娃娃(Barbie)的暢銷及模特兒搖風擺柳的風姿,扭曲不知多少代女童的心智成長。某些先進的歐洲國家已限制Barbie的銷售,並進一步約束在天橋「貓步」(Cat-walk)的女模特兒超低的BMI(身高體重指數)。

本地某大電視台1973年開始舉辦香港小姐競選,口號是美貌與智慧並重,但所有當選的佳麗都是弱質纖纖,雖然不是誇張至趙飛燕般「掌上可舞」,但對社會風氣似乎有牢不可破的影響。香港媒體宣傳的「減肥餐單」和「瘦身方法」層出不窮,不時推陳出新,所有擔任產品的代言人都是標準的「人辦」。「瘦即是美」這種潛意識上升成為社會的共識,不少有識之士無不扼腕痛惜,恨不能挽狂瀾於既倒。「纖體成風」已成為習慣,雖然偶有發生致命意外,但愛美的女士仍然不畏風險,趨之若鶩地接受有關的手術。這種不正當的風氣,有人認為無傷大雅,不必杞人憂天。當然我們不能限制人身自由,而上述的「普世價值」又不會演變成「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墨子.兼愛中》)。

瘦即是美 猶如炸彈

可是,「瘦即是美」的「普世價值」,在精神健康上猶如埋藏在地下的戰時炸彈,隨時會意外爆炸,造成人命和金錢的損失。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容易受朋輩和傳媒的左右,崇拜「虛擬世界」的偶像,輕則喪失自信,顛倒錯對,無法適應現實;重則會衍生「厭食症」,損害精神健康,甚至會有性命危險(美國著名的木匠樂隊的Karen Carpenter便是患上神經性厭食症引發的心臟衰竭而死)。所以,全世界從事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士都要防止「身體變形障礙」(BD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的泛濫,特別是全球疫症肆虐,很多青年上網的時間比以前長得多。

香港面對「虛擬形象」變本加厲荼毒青少年的禍患,可以參考其他國家採用的相應辦法。挪威政府月前宣布將會立法阻止任何人在網上張貼改圖,除非事先說清楚圖中在什麼地方經過何種形式的改動。南韓社會整容成風,港人對此雖然耳熟能詳,可幸這股「韓風」還未能大舉提升「港女」整容的熱潮,但英國的情況則較為嚴重,社交媒體宣揚美容(Aesthetic treatment)不遺餘力,使到當地的精神健康從業員憂心忡忡,齊聲強調:「她們需要的不是美容,而是專業的心理支援!」英國政府在強大的壓力下,宣稱準備推出嚴格的法例,迫使社交媒體有責任保護大眾,免受不實的宣傳對有關人等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該引以為鑑,參考這些國家的正確做法!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關注精神健康,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