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總是與我同在

吳崇欣 | 2021-11-09
求診男士覺得自己總是被看成是一個角色︰兒子、哥哥、社工,而不是他自己。

生來求診,因為他的焦慮經常讓他上廁所和失眠。他是社工,知道那是心理因素。「每次我要見陌生人都會很緊張,那次我要跟一個同事說我不同意他,我還口吃了。」

他生活正常,懂得不少放鬆技巧,也挺會在日常生活中平衡壓力,例如保持恒常運動、社交生活等。但是焦慮所引致的身體不適還是重複出現。我和他探討這些壓力的來源不出兩方面:「我怕別人對我印象不好」、「我怕自己失敗」。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焦慮是吧?可是在生身上,這種焦慮足以讓他避開很多事情,不去新地方、不試新事物、不認識新朋友(卻想有女朋友),他因而過了非常因循的30年人生。「小時候上畫班,我最怕老師說自由發揮,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畫什麼。」沒例可循是可怕的,因為生不知道怎樣才會「及格」。

生是家中長子,母親很傳統,覺得大哥哥要做榜樣,要求他總是讓妹妹,總是當照顧者,培養出他很會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上的性情。在他的字典裏,是追求「不犯錯」、「不被責備」而不是「快樂」。

迷失自我

我讓他坐在椅子上,對着空椅子,想像自己跟媽媽說話。他開始緊張得說不出話來:「覺得心口被壓着,很想躲起來」。那是羞恥感,它會讓人想變小,不要被看見。我請他試把椅子放在另一個地方,讓他能透氣舒暢點,他把椅子搬到老遠,背着自己,他才能開始說話:「媽媽我不要再做哥哥了……」他開始哭得像個小孩。

我們重新檢視了他的成長經驗,他感受到自己總是被看成一個角色:兒子、哥哥、社工,而不是他自己。他很少有機會當個天真無憂的孩子,他被別人的要求重重包圍,心裏內化了各種聽過的責備聲音,以致他經常小心翼翼,因為即使沒人責備他,他也會就事情的不順利而在心裏責備自己,所以「怕錯」的焦慮好像從不會離開他一樣。他很少感受到自己心裏的感受,因為「做錯」的羞恥感讓他害怕接近自己的感覺,他經常逃離自己,去做能討好他人、服務他人的事。

我們還在會面中,但當他明白自己的焦慮其實主要來自自己時,他鬆了一口氣。因為那代表他有控制權,可以減低他長年所感受的焦慮。

作者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焦慮容易自我形成,心理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