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師 陪伴病人走過復康之路

潘肇鋒 | 2021-11-12
言語治療師不僅會為病人進行一系列復康訓練,亦是可信的傾訴對象,與病人在治療之旅上同行。

言語治療師面對的病人,往往是溝通或吞嚥有困難,無論是「有口難言」抑或是「有口難吃」,皆令人萬般沮喪。言語治療和打針食藥不同,往往沒有捷徑,需要時間和努力來練習才能有顯著進步。

有時,耐力的挑戰難免令人意志消沉,對病人如是,對治療師也如是。然而,與病人一起努力奮鬥,陪伴他們跨越重重難關,最終病人的說話或吞嚥能力有所改善,亦令這份工作別具意義。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聚會多數都是飲飲食食,飲食不只是維持生命的需要,同時也是一種享受和社交媒介。可惜有不少中風患者,因腦部受損而失去吞嚥能力,黃太便是其中一位。

黃太退休後閒時最愛相約朋友行山以及尋覓美食,冀踏足每個角落尋找佳餚。可惜黃太一天突然急性腦幹中風,於公立醫院留醫3個多月,身體情況才穩定下來。其後,黃太轉到養和醫院繼續復康,當時她仍需要依靠鼻胃喉餵食。有見及此,醫生轉介她到言語治療師以訓練吞嚥功能,希望她可以逐漸回復用口進食。

評估過黃太的情況,我們與主診醫生商討,決定透過深層咽肌刺激及經皮神經刺激電療,替黃太改善吞嚥能力。黃太是十分有毅力的人,除了言語治療課堂時的訓練,她在其餘時間也根據我們的指示經常做吞嚥練習。經過一個月的密集訓練,我們替黃太進行X光吞嚥造影檢查。皇天不負有心人,黃太的努力得到回報,終於可以開始嘗試用口進食。

第二天,黃太開始試食糊餐,用凝固粉開水飲。幾個月沒有進食的黃太,能再次品嘗到食物的味道,哪怕只是糊狀食物,仍然歡喜感動得熱淚盈眶。黃太繼續進行言語治療,同時開始練習用口進食。最初每天只能吃下半碗,逐漸增加到進食足夠一日三餐的份量。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她終於可以卸下鼻胃喉,完全恢復用口進食,而且可以進食軟身的固體食物。往後的日子,黃太經常憶述起那段由鼻胃喉餵食進步至用口進食的經歷,雖然辛苦,但是萬般安慰。能見證病人重拾進食樂趣,可謂言語治療師一大工作動力來源。

成為心靈加油站

隨後大半年,黃太繼續接受言語治療,提升吞嚥能力及說話清晰程度。黃太可謂我接觸過的病人中,較堅持勤力練習的個案,無論多困難的訓練,她仍能積極面對。課堂上她經常分享着以往工作的「威水史」、覓食之旅、家中趣事云云。然而,鐵人也有疲累的時候,黃太偶爾也會掉進情緒低谷。

一天,黃太坐着輪椅進入治療室,撐大雙眼,凝視地下,雙眼通紅。「咩事令你眼濕濕呀?」我慰問道。黃太一邊強忍淚水,一邊娓娓道來:「點解我咁努力都行唔到路?講嘢又講到一嚿嚿……日後要人照顧,很擔心會麻煩到家人……」說着說着,心中鬱結隨着淚水從心底傾瀉出來。

復康道路漫長且艱辛,加上擔憂家人和日後生活,黃太這份難以言喻的複雜心情實在可以理解。言語治療室成為了她的心靈加油站,讓她練習說話之餘,也稍為釋放心中的負能量。我與黃太本是陌路人,透過言語治療結緣,漸漸成為她一位可信的傾訴對象,分享其苦與樂,實屬我的榮幸。

做病患半個家人

黃太可以恢復進食能力,亦有賴家人支持鼓勵,但不是每位病人都那麼幸運。七十餘歲的陳生,年輕時是專業人士,沒有結婚,在港沒有親人,靠家傭照顧。他患有柏金遜症,加上認知能力逐漸衰退,身體情況日漸轉差,之後更得了嚴重肺炎需入院治理。

初見陳生,談笑風生,尚可進食,只是食物需要先打爛。惟好景不常,一星期後,陳生的身體情況轉差,變得不能進食。後來情況總算穩定下來,他開始接受吞嚥訓練,惟病情反覆,加上年紀稍長,進展始終有限,需要長期以鼻胃喉餵食。雖然知道其吞嚥能力進展有限,但醫生仍希望陳生應繼續進行吞嚥練習,以維持現有的吞嚥功能,更重要是讓他可以在言語治療師協助下,品嘗少量食物及飲品,令他能感受苦中一點甜。

及後超過一年時間,我每周都會見陳生,每次都會提早預訂不同甜品、粥、湯之類的食物,讓他一邊品嘗,一邊練習吞嚥。回想起這段時間,着實也有不少難忘回憶。我記得陳生很愛談天,雖然他有時說話混亂,但有時卻像智慧老人,跟我們分享人生道理。心情特別好時,陳生還會高唱英文經典金曲,更會主動跟一眾護士談天說地。有時到了節慶,我會帶備少量應節裝飾布置陳生的病房,增添節日氣氛,他會份外高興。到了陳生生日,我聯同他的私家看護、朋友、護士及醫生舉辦小型生日會,唱唱生日歌,淺嘗幾口生日蛋糕。那天,陳生似乎特別精靈,發表了幾分鐘的生日感言,感謝大家的心意,並祝大家身體健康。

長期住院的病人或需要困在病房,難免會感到苦悶孤獨。對陳生而言,醫院成了他暫時的家,一眾醫護人員便成了他的半個家人。近年,醫學界除了着眼改善病人身體功能,亦更多關注提升其生活質素。即使我沒有魔法可讓陳生完全康復過來,仍希望善用他現有的能力,陪伴他喝口湯,聊聊天,相信也能為他的生命帶來一點正能量。

撰文:潘肇鋒_養和醫院言語治療師

 

[信健康] 言語治療伴病人走過復康之路,專業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