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死」的工作

李維榕博士 | 2021-11-13
父母婚姻破裂而爭奪孩子,兩人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其實真正受害者是孩子。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孩子在成長中往往出現很多情緒和心理問題。

我們的家庭治療中心,有一個Stuck Clinic「卡住診所」,專門針對一些難以解決的個案,與業界一同尋求出路。

來訪的家庭,一般都接受過很多機構的服務,見過很多專業人士。所以我們一定會問:究竟卡住在哪裏?需要我們怎樣幫忙?

這天有一個由社工帶來的家庭,社工說:「幫他們好好解決溝通問題!」

這對夫婦已經分居一年,他們有一子一女。現正因為孩子的探視安排,無法妥協。我們邀請他們坐下,一同探討問題的解決辦法。

父母還未坐好,就互相指摘,你一言我一語,完全無法停止。

社工請他們冷靜下來,好好說話。但是不說話還好,誰一開口,對方就會彈起來反駁;好像兩人的身體之間相互通電,不斷發出高壓電流,擊向對方,欲罷不能。

這種情況,別說無法溝通,連坐在一起都會大戰爆發。

夫婦二人都是白領階級,並非不講理的人。但是婚姻失敗所造成的傷害,會讓很多正常人變成受傷的動物。一腦子的不甘心,一肚子的怨氣和忿恨,在那十數分鐘的互動中顯露無遺。

當我們忙着安撫大人的情緒時,很容易就忘記了那一對小姊弟,他們正在默默地看着父母的勢不兩立、水火不容。14歲的姐姐不斷下淚,9歲的弟弟眉心深鎖,不停給姐姐遞紙巾。

看到孩子如此哀傷,我們不得不向父母叫停,請他們坐到房間的另一邊,靜靜觀察我們與孩子的對話。

在此之前,我們團隊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已經按捺不住,一早就跑去陪着兩個孩子。

難忘父母大打出手

我們認為,把父母由主角位置,轉移到旁觀者的位置;又把孩子由旁觀者的位置,放在主角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介入。

因為,在如此情緒高漲的互相指控下,誰都有理說不清。無論怎樣勸阻,都只會火上添油,倒不如鳴金收兵。即使叫停,也不容易奏效,必須是響噹噹的一聲「停!」才有可能讓他們暫時停戰。

孩子可不一樣,目睹父母之間的怨恨如此失控,他們的無助與不堪,才需要我們關注。讓父母靜下來聆聽孩子的心聲,或許可以帶來一點反思。

據說孩子平時也不大表達心態,只是剛剛經歷父母的矛盾,才容易有感而發。

我們也開門見山,對他們說:「剛剛看到你們實在太難受,因此請求父母停止爭吵,先聽聽你們的反應。」

弟弟初時也是小心翼翼,但是姐姐很快就承認,自從一年前經歷父母大打出手,就無法遺忘。他們不斷重複那天的日子及時辰,她說,當時姊弟擁抱在一起,害怕得無所適從。而父母忙着叫警察及入醫院驗傷,也許沒有留心到孩子的狀況。弟弟還說,他後來因而失去感覺,好一陣子都不能恢復。

我們問:「一直都是這般困難嗎?你們一家人有沒有一些較好的時光?」

姐姐說:「有的,但是我都忘記了。」

弟弟卻說:「我們曾經捉象棋,還有一起去海邊!」

既然現在的矛盾,大多與父親的探視安排有關,我們問孩子有什麼意見?

姐姐說:「如果一定要見面,最好有固定的安排,不要隨時在學校門口等候!我與弟弟可以在特定的中心見他!」

弟弟也說:「大家都要控制情緒,不要隨意罵人!」

真正受害者是孩子

我們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幫助兩姊弟把意見詳細記錄下來,孩子滿懷希望,拿着紙條邀請父母一起討論。

父母聽到孩子的心事,也好像很被感動,母親更是情緒激動,抱着孩子泣不成聲。只是一談到具體安排,兩人又忍不住跳出來對峙。

好不容易,讓孩子與父親直接商議探視安排,但是很快又因為探視中心的一些規則,談得不歡而散。父親賭氣地說:「這樣我就只好繼續到學校去找孩子了!」 本來十分冷靜的女兒,立即氣憤得情緒激動,躲到洗手間大哭不止。小弟拿着他們準備好的紙條,一臉不知所措,顯然還是不想放棄。

這是一個典型父母婚姻破裂而爭奪孩子的案例,這種爭奪戰有時可以維持十數年,甚至不斷鬧上法庭。父母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其實真正的受害者是孩子。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孩子在成長中往往出現很多情緒和心理問題。

但是要處理這種情況,必須集合千軍萬馬之力,絕非三言兩語的工夫,更要避免空談。

首先,就是要放大孩子的聲音,讓父母聽得清楚。

第二,也要為父母療傷,讓他們知道,我們衷心希望他們成功與孩子建立關係。其實單是探訪安排並不足夠,我們還須在旁提供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第三,與父母分享一些成功例子,看別的父母怎樣化干戈為玉帛。這並非認輸,而是不要為爭一口氣而把親生兒女割成兩截,否則所羅門王的智慧也無計可施。

第四,先與父母約法三章,不可情緒勒索。要擬定好輔導目的,是建立良好榜樣,讓孩子知道,即使不做夫妻,父母仍可像文明人一樣解決分歧。

治療師也要捱得住過程中各種張力和挫敗感,堅持到底。

我稱這為「不怕死」的工作,因為如果你也氣餒,孩子就更難在困境中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