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孩子的父母

李維榕博士 | 2021-11-27
不同類型的孩子問題,癥結都在父母的養育。

這個青年人14歲,已經兩年沒有上課,終日躲在房間內,只顧自己上網打機,誰也不理會。

輔導員已經與這家庭工作了很久,不單是青年人拒絕參與,連父親也很少出現。只有母親一人,不斷找輔導員投訴,孤掌難鳴。輔導員也只能給予了解及支持,一轉眼就過了兩年。

青年人拒學,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各式各樣的拒學形式,而且一般都不願意見輔導員,見到面也是支吾以對。孩子不肯上學,最終仍是父母的責任。

但是父母不是專家,孩子出了問題,焦慮之下,不是勸就是罵;而最糟糕的,就是互不相干,各有各的辦法。處理孩子問題,往往是對父母的最大挑戰,會把他們的矛盾暴露無遺。

其實拒學是一個很籠統的名詞,根據孩子的年齡、學校及家庭情況各異。它只是一個表徵問題,背後可能隱藏着各種微妙或不微妙的因素,必須有個詳細的評估,才能夠建立適當的應對方法。

問題分為3大種類

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可以把拒學的問題歸納成3大類:

一、孩子擔心父母關係的不穩定,對家庭關係缺乏一種安全感,心理上認為必須守護着父母,無法離開家庭,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現象。

有一個孩子,在多年前就告訴我們為什麼他不去上學:「因為我的家人比學校對我更重要。」當他的父母聽了他的肺腑之言,重新調整家庭關係,他很快便投入學校生活。這孩子現在已經是成年人了,他的例子是一個經典,也是一個幸運的例子。

別的孩子也說過很多相同的話。一個青少年說:「我媽媽無法讓爸爸停止酗酒,只有我能看住他,我必須留在家裏!」另一個少年人在寫作業時用頭撞牆,別人都以為他瘋了,他解釋說:「老師要我們描寫幸福家庭,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家庭,唯有撞頭!」也有一個輟學的大學生說:「我是父母存在的理由,每次我出問題,他們才找到共同的方向!」

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接受孩子的解釋。他們往往對孩子說:「我們的事與你無關,你管好自己的事就成!」孩子卻有自己的堅持,他們通常都會這樣回應:「你們大人不管好自己的事,也休想我會管好我的!」

二、孩子與父親或母親其中一人特別糾纏不清,通常是孩子為保護母親而與父親對抗。男孩子尤其易因此與父親產生矛盾,甚至動手;長久不甘心,讓父親很難發揮作用。女孩子則常會認為自己努力為母親辦事卻不討好,心中無法找到平衡:長期與父母愛恨難分,造成一種對父母的癡情。表面看來是搞對抗,實際是難分難解。這些孩子常會透露:「都以為父母在保護孩子,其實孩子一樣在保護父母!」

三、孩子不上學好像與家庭沒有直接關係,只因在學校遇到一些挫折,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回家休息一會兒就可以恢復。但是一些過於受保護的孩子,回到家裏就出不來。他們一般都有將他們照顧得十分周到的父母,不用出門就得心應手。如果患上一點情緒病,更可以在家裏呼風喚雨,漸漸地房間成為自己的全部天地。加上互聯網如此發達,真的是沒有出門的需要,甚至有人會維護這種與世無爭的生活。其實如果環境許可,有誰願意在外打拚?只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一年兩年一眨眼就過了,這些還沒有開始就過退休生活的孩子(其實這是帝皇式的退休!),他們的問題不再是拒學,反而成為宅男宅女了。在我們的城市裏,很多這些讓家人完全無法可施的孩子,父母一方面埋怨,一方面又供養豐足。

雙親需要做好榜樣

有趣的是,每個拒學的孩子,身旁都圍繞着很多刻意協助他返回正常生活的人物,包括老師、家人和個案的負責人,每個人都企圖打開孩子的心窗。但是苦於孩子不合作,全部人都被卡住了。開始時大家還會設法面對,久久不見效後,一切就習以為常。大部分人都放棄了,到最後,只有父母或家人在守護着。

其實無論是哪一類的孩子問題,關鍵都是父母的養育。尤其孩子不肯參與的時候,父母才是主角。我並不是要求父母一致,但是我常會對矛盾中的父母說:「什麼事都可以有分歧,只有處理孩子的問題,必須達成一種共識。」

宅男宅女是必須有人維持的,當孩子變成足不出門時,單是支持和理解就不足夠;而是怎樣適當地拿開保護網,讓孩子學習負上適合年齡的責任。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程,合拍的父母都不容易勝任,何況是各自為政的父母?

其實每一對分歧的父母都有一些明智的見解,只是過於自以為是。總是費盡心思證明對方是錯的,才會造成無休止的互相指摘。這種做法只會互廢武功,結果誰都無法發揮功效。父母千萬別忘記,背後有一雙正在仔細觀察他們的眼睛,表面上好像不合作,骨子裏卻是多麼渴望看到父母合作成功。

父母不能以身作則,青年人也就更難信服大人了!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