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長時間看電腦手機屏幕 患乾眼症病人數目增加

2021-12-10

疫情期間市民在家上課及工作的時間增多,最近一份刊登在國際期刊《The Ocular Surface》的研究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大部分受訪者使用電腦或手機屏幕的閱讀時間大增一倍,患乾眼症的病人數目因此相應增加。眼科醫生指出,不同程度乾眼症的患者均覺得病情會對工作效率帶來影響,處理失當有機會出現發炎、角膜表面磨損、角膜潰瘍,甚至視力受損,絕對不容忽視;提醒若市民長時間有眼睛不適,甚至開始出現視力模糊、或感到痛楚,就應立即求醫。

(左起)香港眼科學會會長王逸軒醫生、香港眼科醫學院院長譚智勇教授、乾眼症病人劉媛年女士、香港眼科周年學術會議籌委會主席暨香港眼科學會副會長李琬微醫生、眼科專科醫生施愷迪醫生。

劉女士愛長時間使用手機玩遊戲,兩年前出現眨眼刺痛及視力模糊的症狀,「起初以為睡眠不足所致,但後來刺痛程度愈來愈嚴重,看東西的時候,總覺得被煙熏似的,閤上雙眼時則似有東西在眼皮內,造成不適,當時更恐怕是眼癌,因此向眼科專科醫生求醫,最終確診為乾眼症。」

香港眼科周年學術會議籌委會主席暨香港眼科學會副會長李琬微醫生表示,醫學期刊《The Ocular Surface》的研究指出,去年6月30日至7月21日期間,在388名年齡介乎44至64歲的受訪者中,54%有嚴重乾眼症,21%為中度,另有25%為輕度乾眼症;嚴重、中度及輕度乾眼症患者中,分別有39%、51%及38%的患者認為乾眼症狀影響工作效率。

乾燥天氣較常出現

香港眼科醫學院院長譚智勇教授指出,每逢冬天天氣乾燥,乾眼症病人數量均會上升,亦察覺到疫情期間,受乾眼症困擾的市民顯著增多。基本上,輕微的乾眼症可以靠使用人工淚水來紓緩問題,但嚴重的情況就要用特效藥水。因此市民平日用電腦或手機屏幕,緊記每使用30分鐘要讓眼睛休息3至5分鐘,天氣乾燥時也可以考慮使用放濕機,提升室內濕度,有助預防患上乾眼症。

眼科醫生施愷迪亦講到,乾眼症猶如皮膚爆拆,在乾燥天氣下特別常見,患者會經常感到眼睛乾澀、痕癢等。同時,疫情下市民大多留在室內,長時間開冷氣會令室內濕度減低,更易引起乾眼症。

除了採用人工淚水和特效藥水,堵塞淚點也是可行的治療方法。香港眼科學會會長王逸軒醫生表示,由於不少乾眼症患者淚水不足,故此會考慮使用膠原蛋白製成的塞子,置放在淚點上;劉女士正是以此方法改善病情。

堵塞淚點還可分為短暫性及永久性兩種,前者每隔兩星期、兩個月、三個月或半年換一次塞子,後者則以電燒方式永久堵塞淚點,視乎病人情況而決定採用哪種方式。不過李醫生提醒,乾眼症或不能完全根治,即使治療後情況有改善,病人仍需按醫生建議定期滴眼藥水作長期管理。

劉女士兩年前出現眨眼刺痛及視力模糊的症狀,以為生眼癌,最後確診為乾眼症。

開展首個社區性全面乾眼症研究

為了進一步了解乾眼症及更為掌握其發病原因,本地首個社區性全面乾眼症研究在今年9月展開,由香港大學眼科學系負責。施醫生分享,研究目的是要找出乾眼症和眼瞼板腺功能障礙未被滿足的社區需求和新趨勢。

譚教授提醒大眾,身體不少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甲狀腺疾病均有機會導致眼乾。因此若眼乾情況持續或出現惡化,就應向專科醫生求醫,準確了解病因,採取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今年香港眼科學術論壇年會以乾眼症和眼表疾病為主題

本年度由香港眼科醫學院及香港眼科學會聯合主辦的香港眼科學術論壇年會,也以「乾眼症和眼表疾病」為主題,並邀請多國學者發表研究,包括日本的Prof. Norihiko Yokoi和印度的Dr. Sayan Basu。其中Prof. Norihiko Yokoi有關「涙膜導向乾眼治療」的研究,已被亞洲乾眼學會採納為治療指引,提倡治療乾眼症應依據「淚膜不穩」的根源而選取相應的藥水,藉此提升治療效果。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