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健康

董光達醫生 | 2022-01-10
隨身的監察儀器,固然帶來很大的優勢,因為病人隨時都可以在不適時得到一些自己的健康資訊,以方便醫生協助病人作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現代醫學,離不開電腦科技。過去二十多年來,科技急速發展,由以往非常罕見的手提電話,只能打出打入,到現在功能媲美手提電腦的智能電話比比皆是。在疫情籠罩的今天,在香港出入,可謂沒有智能電話根本不可行。這些隨身的智能儀器,亦發展出一些跟醫學有關係的程式及功能。就好像近年流行的智能手錶,往往都加入一些檢測功能,例如可以監測心跳頻率,甚至有些還有簡單的心電圖功能。

隨身的監察儀器,固然帶來很大的優勢,因為病人隨時都可以在不適時得到一些自己的健康資訊,以方便醫生協助病人作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但事實上,絕大部分使用這些智能裝置的人士皆為年青一輩,一般來說他們患有疾病的機會較低,所以這些裝置很多時便成為了一種篩查的儀器了。

其中一項智能手錶標榜的功能,便是可以篩查出心房顫動的患者。有些研究亦發現這些功能正確地判斷出病人患有心房顫動的準確度頗高。可是,醫學檢查的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即檢測為陽性而病人真正患有該病的準確度),會因應該疾病在群組中的患者百分比而受影響。

由於大部分使用這些智能儀器的人士皆比較年青,所以真正患有心房顫動的比率十分低。因此,這些智能裝置的陽性預測值亦變得較低,引致大量的假陽性(False Positive)結果的出現,繼而導致有大量的繼後檢查的需要。

其實,醫學檢查需要因應病人的情況、誘因等去安排,而並非做得多便好。市民做檢查前,最好跟自己的醫生商討最適合的檢查方案。當然,如果不幸在篩查中發現有問題,亦須跟醫生討論如何再作延續的檢測,以便身體的問題可以盡早得到治療。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科技與健康關係,健康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