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馬蹄防治腎石

李思齊教授 | 2022-01-11
馬蹄自古以來,亦果亦蔬,藥食兩用,深受眾人喜愛。就連魯迅先生也曾道:「桂林荸薺,早聞佳名,惜無福身臨其境,一嘗佳味」,以吃不到桂林馬蹄為憾事。民間則常以吃馬蹄來防治腎石。

馬蹄,又叫荸薺,南方稱「地下雪梨」,北方則稱「江南人參」,有清熱養陰、生津潤燥等功效,為冬季的時令佳品。

因其形似馬蹄,故粵港澳一帶,以此名之。馬蹄自古以來,亦果亦蔬,藥食兩用,深受眾人喜愛。就連魯迅先生也曾道:「桂林荸薺,早聞佳名,惜無福身臨其境,一嘗佳味」,以吃不到桂林馬蹄為憾事。民間則常以吃馬蹄來防治腎石。

清熱

冬季乾燥,再加上時令果蔬較少,易過食肥甘厚味,令人體內積滯燥熱,出現鼻咽乾燥乾痛、口臭口苦、脘腹脹滿、便秘等症狀。

此外,中醫指出,濕熱久蘊下焦,會使尿色赤黃,甚至便血等。

故此時最宜食用馬蹄,這因中醫認為,馬蹄味甘、性寒,入肺、腎經,《本草綱目》稱其「甘,微寒,滑,無毒」,《本草經原》稱其「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其功效主要有生津潤燥、健胃消食、清肺化痰、清熱利腸等,中醫常用其治療熱病消渴、咽喉腫痛、咳嗽多痰、外感風熱、目赤、便秘等。

中醫常將馬蹄汁(20克)和鮮藕汁(20克)、梨汁(30克)、鮮蘆根汁(25克)、麥冬汁(10克)一起飲用,合稱「五汁飲」,先大火煮沸,再小火煮30分鐘。其清熱生津、潤肺止渴的效果更佳。

馬蹄性寒,故可清熱降火,但《食療本草》稱「若先有冷氣,不可食(馬蹄),令人腹脹氣滿」,故體質虛寒者、脾胃虛寒、大便溏泄、消化力弱者慎食;健康者也不宜多食,每次100至150克即可。

抑菌

李時珍說馬蹄「生食、煮食甚良」。現代醫學發現,馬蹄含有一種不耐熱的抗菌物質,名為「荸薺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綠膿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而加熱後,荸薺英即會分解,故生食馬蹄有抑菌作用。但生食馬蹄,雖口感清脆、甘甜多汁,卻有一定的風險,這因馬蹄的外皮極易帶菌,如薑皮蟲等,故生食的話,一定要把皮去乾淨,最好再用開水燙一下,或用鹽水泡10分鐘。

現代營養學發現,馬蹄營養豐富,主要有四大功效:(一)馬蹄含有豐富的澱粉和粗纖維,分別佔有26%和3.5%,有助促進大腸蠕動,加快新陳代謝、潤腸通便等等;(二)每百克馬蹄約含磷44毫克,有助維持生理功能的需要,促進體內脂肪、糖、蛋白質代謝,調節體內酸鹼平衡等;(三)馬蹄含硒、鐵、鋅等礦物質,有助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四)馬蹄含有多酚類和黃酮類物質,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作用。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冬季食馬蹄防腎石,中醫食療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