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的煎熬

顧小培 | 2022-01-14

一連說了三天,主題都是有關痛癢,大家可能認為與自己無關痛癢。事實上,每個人的一生中,痛癢主宰了絕大多數的思想、感受和行為。

痛和癢都是自身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個人在遭受痛癢之時,旁人憑觀察他的外表狀況,或可猜想他的苦況,卻無從得到親歷其境的感覺。但人人都必然曾經有過痛癢的經驗。

先說痛。由呱呱墜地開始,肉身罹患之痛紛至沓來。柳宗元《佩韋賦》:「苟縱直而不羈兮,乃變罹而禍仍。」只不過,雖是「禍仍」,除非去到極端的程度,一般人對一般的痛,都有起碼忍受的能力,屢仆屢起。

痛不免與疾病掛鈎。身體破損自會帶來痛感,包括人為施針扎入皮肉中那時的刺痛。然則縱是不破不損,只須在體外施以壓力,也可以導致疼痛。吃得過量,腹部會因消化不良引起脹滿疼痛的感覺,甚至腸胃絞痛。運動過度,可招來全身痠痛。神經本身可以因末梢神經受損而引起局部劇烈而持久的灼痛感。婦女在經期前或行經期間,小腹子宮部位的疼痛症狀叫「經痛」。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會有因子宮收縮所造成的「陣痛」。有一些病更乾脆以「痛」為名,例如尿酸過多、尿酸鹽的針狀結晶沉澱於關節、腱鞘與血液中,從而引起的「痛風」;冠狀動脈功能不足,令胸骨後方、心前區及胃部產生痙攣性的「心絞痛」。

還有肉體以外發生的,可能更難忍受。《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因喪子而痛哭,竟致失明。《禮記.檀弓上》也有記錄:「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是為「喪明之痛」。《詩經.柏舟》敍述衛國的世子「共伯」早死,遺下其妻「共姜」遭父母逼改嫁,於是作詩自誓。後人以「柏舟之痛」喻喪夫。

哀傷、悲痛到了極點,可以「疾首痛心」、「痛心泣血」、「切齒腐心」、「痛徹心扉」,不但是「切膚之痛」,更「痛入骨髓」。

一生中大小病痛不斷,正是「十病九痛」。《詩經.兔爰》:「我生之後,逢此百罹。」沒有病痛時,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一旦罹病,整個人的狀態和生活都顛覆了。

《禮記.問喪》:「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傷心到極點,不想再活下去,更是「痛不欲生」。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