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收緊時

天峯醫生 | 2022-01-19
每次防疫措施收緊,各人都會期望不會再有下一波疫情。但當疫情受控後,大家又很容易輕視病毒的威力。(中新社圖片)

在電梯裏面,一位男士向身旁的一位胖哥說:「呵……很累呀……」胖哥問:「昨天晚上很夜才睡嗎?」男士聳了一下肩膀:「是啊,昨晚去了劈酒嘛。趁有得劈酒還不去劈?今晚酒吧便要關閉啦。」筆者聽到這裏,雖然戴着口罩,也不由自主地閉氣起來。只繼續裝作若無其事,待電梯落到大堂,甫走出電梯門外後才敢吸一口氣。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有些事情總會重複發生。例如總會有一些人會抓緊最後機會,去盡情「狂歡」。政府因為見疫情有擴散跡象,便敕令一些高風險的地方包括酒吧、食肆和一眾表列處所停止營業。但由於需要給予業界一些時間準備,通常會在宣布措施兩天後才實施。人們便會趁住這一兩天的時間,更加踴躍去「把酒談歡」。當然,誰也清楚收緊防疫措施的原因,只是因為不知道措施何時再會放鬆;又總覺得確診者不會在自己附近出現。總之,「今天有酒,今天就要醉」,彷彿病毒也會給予大家一些時間準備。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經濟活動必有影響。首當其衝的自然包括餐飲業和表列處所行業,旅遊業要脫離寒冬更遙遙無期。旅遊限制影響商務活動,也令不少人未能與親友團聚。為此,同樣地很多人也會趁封關前的「空窗期」蜂擁到機場或不同關口。也還記得在疫情初期,由於擔心病毒由國內擴散,當時就有聲音要迫使政府即時封關。時至今日,可能時間久了,大家開始明白「封關」帶來種種不便和影響;反而現在政府因應外地疫情,時不時的霎時熔斷機制,都令部分市民措手不及。但隨着外地疫情普遍不受控,香港要實施旅遊限制的國家或地區也愈來愈多,檢測和酒店隔離設施則其門如市、一房難求。所以即使去程可以,也要擔心回程會否隨時被延長檢疫期甚至熔斷。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大家又會再注意一下防疫措施。街上的人流確實少了,大家最怕的未必是染疫,而是會被捉去檢疫。然而,Omicron的確名不虛傳,傳播力明顯比Delta更強,促使一些專家,包括美國疾控中心,提議要民眾佩戴更「強勁」的口罩。對此,筆者反倒覺得重點還得先要令民眾接受戴口罩。當然,這方面香港算是相對較好。不過,這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掌握正確佩戴口罩的方法。事實上,經過這兩年,無疑大部分人對戴口罩已經是駕輕就熟,但也有人愈戴愈Hea,例如不少人在戴口罩時仍然會露出鼻孔,或在進食時把口罩放在下巴底。很多人仍然不明白口罩外層是可以受過病毒污染,接觸到口罩外層又不清潔雙手,再戴上口罩時受感染的風險,其實不亞於接觸公共扶手或電梯按鈕。此外,也有很多人在街上會除去口罩吸煙,三五成群,吞雲吐霧,雖然多在戶外,但亦不無播毒風險。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就會見到更多丟棄的餐盒餐具、口罩和保護衣物,以至用完的醫療用品包裝等,實在為環境增添了不少壓力。曾幾何時,有人說:「現在不是講環保的時候。」只不過,似乎沒有人可以說實,「什麼時候才是講環保的時候」。又或許換個說法:當疫情緩和的時候,我們又真的會重新注意到環保這回事嗎?

作各種安排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醫管局與醫院亦會如臨大敵。床位分配,包括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及醫管局傳染病中心、其他醫院的負壓病房、深切治療部,以至兒科病房等,每天都要掌握動態數據以便及時配置,同時亦要安排其他各項服務優次和調動人手,亦要加強檢視個人保護裝備的存備、同事重溫防疫培訓,以至同事的衣、食、住、行、醫院出入檢疫安排和病房探訪管制措施等。畢竟有之前的經驗,除了同事的疫苗接種和檢測安排已有所調整,醫管局和醫院早已制定因應疫情的不同嚴重程度而相對應的各個級別措施,只希望準備了最壞的情況終歸不會發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其實殊不容易。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由於確診人數、需要檢測人數、需要檢疫的人數等都會增加許多,對跟進人員和設施都帶來沉重壓力,難免有人會質疑衞生署的安排和人手不足,又會質疑衞生署的防疫標準時鬆時緊,難於適應。但坦白說,防疫標準很難一句到尾,疫情變化、世界環境,以及日新月異的病毒數據都會影響防疫決定。需要的是在解說方面,如果能夠再到位一點,可能少卻許多誤會和不安。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大家總會追究爆發的原因,尤其是是否涉及防疫漏洞。在過去五波中,至少有三波都是因一些頻繁往來各地的人員得到豁免檢疫而致,前有海員,近有機組人員。這些人員之所以得到豁免,是因為考慮到他們所帶來的經濟和物資供應的需要。但即使得到豁免,人員進入社區是受到條件限制。但總有人仍然以為豁免了就等於「唔會有病」,以為在家裏檢疫只是規條一則,將作為機組人員潛在的風險視如無物,連家人也沒有接種疫苗。其實大家都知道,政府豁免你檢疫,不等於病毒豁免你染疫!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追蹤接觸者的需要自然也多。愈問愈多的時候,就會開始不能排除部分「源頭不明」個案可能只是因為「唔為意」、「一時唔記得」等。疫情初期,醫院同事最擔心來自內地的「隱形患者」,如發現病人刻意隱瞞由內地來港,同事便會嚴厲聲討。時至今日,無論從外地到港,或是本地個案,同樣有人會試圖隱瞞自己曾到訪過的地方、接觸過的人,即使是自身是醫護人員也一樣。最近爆發的群組裏面,同樣有人被懷疑試圖隱瞞行蹤。筆者的體會是,如果你認為所有人都會「聽聽話話、開誠布公」,無疑是天方夜譚。在推行防疫措施時,的而且確要預視相關風險是否真的可控,又或者要有預備方案,以應付當缺口萬一被衝破時,也有一定程度可控的應對。

與病毒共存?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就會有愈來愈多人覺得,為什麼不仿效西方國家與病毒共存。尤其是Omicron雖然傳播力高,但殺傷力似乎有限,外國經驗都見到Omicron的入院率和死亡率都比之前的變種病毒遠遠為低,何必又檢測、又檢疫、又要叫無症狀感染者入院,勞民傷財?人總是愛看自己愛看的數字,大家可能見不到的是,美國在過去一個月的每天因染疫而死亡的人數,查實都有超過1000人(7天平均),最近甚至高達1900多人,疫情至今因新冠肺炎的死亡總人數更已達80多萬人。英國每天死亡人數曾經在12月尾跌至100以下,但最近一星期亦回升至260多(7天平均),死亡總人數也達15.2萬人。中國內地染疫的總人數至今也只約10.5萬人,每日的確診個案如果有200已經算多,疫情至今死亡總人數則為4600多人。事實上,即使入院率和重症是少了,不少「與病毒共存」國家的醫院床位仍然逼爆,因病或因檢疫而缺勤的員工就可達三成。由於缺乏醫護人員,一些患病的醫護人員要被迫上班,有些醫院甚至要動用軍人幫手。大家要注意的是,在這些國家的輕症者已經不會入院,但仍有不少其他病症的病人因缺乏床位而可能失救,因此而死亡的數字更無從考究。我們真的希望仿效她們嗎?在香港,我們連在家檢疫都覺得危險,我們真的可接受「任病毒飛」?當大家認為「清零」代價太高的時候,有否考慮過「與病毒共存」的人命價值、醫療系統崩潰所引起的醫療災難、大量人員因病缺勤而導致的經濟民生混亂呢?試想過去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已足夠令香港醫院爆錶,我們真的就能這樣坦蕩蕩地「將新冠當流感」嗎?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疫苗接種中心就會逼爆。與病毒共存的大前提是要有差不多100%的疫苗接種率。數據清楚顯示,接種了2劑疫苗可減約六成半入院機會,3劑則逾八成。然而香港最大的弱點是偏偏最需要保護的人,包括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的接種率仍偏低。為高危人士接種疫苗其實刻不容緩!在期待減少防疫措施所帶來的自由的同時,一定要先預示減少人命的代價。所以,如果問政府何時才能夠「與病毒共存」,倒不如問那些仍然不願意接種疫苗的人何時才願意接種。

每當防疫措施收緊的時候,大家都期望不會再有下一波疫情。但當疫情受控,大家很容易又回復「見不到的風險就不是風險」、「針不到肉不會知痛」。未雨綢繆,道理人人懂,但實質少人願意做。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應對防疫措施收緊,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