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防患未然

張琛中醫師 | 2022-01-21
現時所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已有2000年的對治歷史,此病屬「痹證」範疇,又稱「頑痹」、「鶴膝風」、「厲節風」等。

長期病痛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素。筆者有位長達20年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就是例子,由於四肢關節已變形,日常活動不便,需長期食類固醇,腎臟開始衰退,最近更出現肺纖維化的併發症,連呼吸亦不時感到困難,百病纏身下自覺生無可戀。中醫一向有「治未病」的理念,在病人有初步症狀但未有指標確診時,可透過早期調理治療逆轉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自己打自己,引致關節組織發炎,炎症反應會影響全身不同關節,出現持續侵蝕及變形,最終破壞關節。常見受影響部位包括︰手腕、手指連接關節和膝蓋。統計發現,30至50歲屬於患病高峰期,而女性患病機會較男性高約3倍。

很多患者初期會以為只是關節勞損或弄傷,希望透過推拿按摩、自行服食止痛藥紓緩,往往延誤了求醫的黃金時機。此病和一般關節痛症的最大分別,是早上醒來會出現「晨僵」的現象,可持續半小時以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對稱性,患者身體左右兩邊的關節,會同時感到痛楚。

數種類型

中醫學根據不同症狀,將痹證分為幾種類型:行痹、著痹、熱痹、尪痹,其中最難醫的便是尪痹。現時所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已有2000年的對治歷史,此病屬「痹證」範疇,又稱「頑痹」、「鶴膝風」、「厲節風」等。《黃帝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尪痹的本是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標是風寒濕邪內侵,導致氣血鬱滯,痹阻經絡、肌肉、關節,久則成瘀成痰,以致痰瘀互結,令痹阻益甚。

治療尪痹,中醫主張以內服外用來標本兼治,如用針灸、浸浴來紓緩痛楚,但一定要配合服食中藥,否則或會令疼痛轉移至其他關節。

中西合璧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階段,中醫可以與西醫協作。尪痹初起為風寒濕或風濕熱之邪乘虛入侵人體,阻閉經絡氣血,病人有表面症狀,但以現代醫學檢測,指標不明顯,西醫可能無能為力,這時如可以盡快用中醫藥去處理,通過治療後,許多症狀都會消失進入靜止期,甚至有痊癒的可能。

到病情中晚期,西醫會處方抗風濕藥、類固醇、生物製劑等。隨着病情演進,其他的身體器官功能,亦可能會受到影響,包括眼睛視力、心肺機能等,甚至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肺部纖維化等嚴重的併發症。筆者上述提到的病人,就由於肺功能轉差,很容易咳嗽、發燒。

久病者經絡長期為邪氣壅阻,營衞不行,濕聚成痰,運行不暢,鬱久而成瘀,致痰瘀互結,痹阻經脈;氣血虧耗,肝腎虛損。最後出現關節變形,甚則肌肉萎縮、筋脈拘緊、膝肘不得伸……在接受西醫治療時,中醫藥可以增強病人骨質、心血管、腎功能等健康,保護身體重要器官,提高病人免疫力,從而增加生存期。

作者為註冊中醫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防患類風濕骨節炎,醫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