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

青斯 | 2022-04-04
大霧籠罩沙灣坳,想起戴望舒《過舊居》的詩句:「這帶露台,這扇窗,後面有幸福在窺望……這已是天堂。」每個地方的典故都能提供生活品味!

故事從維多利亞城外開始!十九世紀英國管治香港時,建立了維多利亞城,後在1903年用多塊碑石界定維城的範圍,現今找到10塊。在西面的幾塊,有的在龍虎山和摩星嶺上,但有一塊在蒲飛路和摩星嶺道之間的薄扶林道上,十分顯眼。從這碑石沿交通燈向左走,就進入舊薄扶林道。薄扶林道本是蜿蜒曲折的道路,透過不少工程將路面拉直,成為新薄扶林道,原本彎曲部分,保留下來就成舊路。猶記得四十多年前乘車到醫學院上課時,這部分薄扶林道仍未拉直。最近使用的電動車,把我住這地區稱為沙灣坳(峽),即位處龍虎山及摩星嶺山坳的地方。我住這兒三十多年,竟是首次接觸這名字!
這城外之地有雨巷詩人戴望舒住過的地方。和其他文人一樣,戴望舒在1938年為逃避戰亂攜妻女到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並受託看管這山溪旁名Woodbrook Villa的洋房。戴望舒為其取名林泉居,和妻女度過一段快樂時光。妻後攜女離開戴望舒回上海,在香港淪陷時戴望舒亦曾被抓進域多利監獄達兩個月。和平後戴望舒曾回過上海,旋又回港,1950年卒於北京。書架上有本躺了四十多年的《戴望舒詩選》,是間本地書屋據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重印。這書收集《過舊居》及《示長女》兩首詩,回憶當年快樂時光。戴望舒亦寫過《林泉居日記》。十多年前區議會介紹的南區文學徑,就講述三十年代文人在港的故事。
據不同考證,昔日的林泉居是4層高洋房,在我搬過來時仍存在。數年前已發展成幾幢以億計的物業!沿着原林泉居左面小溪的山路走,就進入龍虎山範圍,到貫穿西半山的石板路,從這兒可直通太平山頂的爐峰,大概要步行75分鐘。
城外還有個錦棠小築,這本是粵劇紅伶兼武狀元陳錦棠夫婦的愛巢,離開路面有段距離,陳錦棠1981年身故後,夫人把原愛巢改建成12層高大廈,仍沿用愛巢的名字,也算特別。除這兩建築物外,山坡上還有不少低密度洋房大宅,讓人感受城外的味道,可惜這都會慢慢消失,樸園舊址又在興建幾幢獨立洋房!
原舊薄扶林道另一邊是山坡,而望着維城界石的地方就是當日的永別亭,記得在舊港大體育中心的草場上體育課時,向瑪麗醫院方向望就見永別亭。
這也是城外風光,離永別亭不遠就是薄扶林道的墳場及一些私人墓園。
今早大霧籠罩沙灣坳,想起戴望舒《過舊居》的詩句:「這帶露台,這扇窗,後面有幸福在窺望……這已是天堂。」每個地方的典故都能提供生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