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復康 要對自己有信心

盧海珊教授 周柏珍教授 賀曉樂博士 | 2022-04-07

中風後的復康過程可以說是一場持久戰,既要定時覆診、食藥和做復康鍛煉,亦要學習新知識和技巧,讓自己能更有效調整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家居環境和工作模式等。
我們的研究團隊早前邀請了45位成年中風人士,分享他們在復康過程中的經歷和感受,當中大部分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幾句說話:「相信自己」、「最重要是對自己有信心」、「無信心就什麼也做不好」、「我只是暫時跌倒,會再站起來的,一定要有信心」。

對自己有信心是克服中風後不同挑戰的一個重要元素。

從他們的分享中,不難發現支撐着克服中風後不同挑戰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要對自己有信心。說易行難,我們應如何增強自信呢?
我們可以參考由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項行為目標的信心或判斷,自我效能感愈高的人,愈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該行為目標,即使遇到困難,也會積極克服,因而他們能達成該任務或目標的機會較高。大量研究資料均顯示提高中風人士對復康或自我管理相關的自我效能感,能有效改善自我照顧的能力和生活質素。
要提高自我效能感,一般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包括累積親身的成功經驗;觀察其他跟自己情況相似的人,並從他們的經驗獲得啟發;獲取來自他人言語上的鼓勵和支持;培養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生理狀態。
四大方面
在這四方面中,累積親身的成功經驗對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幫助最大。在每次達成某個行為目標後,會讓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能力,而這成功經驗亦可應用到相似的場景。例如,有幾位受訪中風人士均提到,當自己能夠在平地上平穩地行走後,增加了自己對於能夠進一步自行上落樓梯甚至跑步的信心,這便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想要更容易累積親身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為自己制定適合的短期目標,例如一星期的目標,以及相應的行動計劃,然後落實去行動。通過不斷實現短期目標來積累成功經驗以及成就感,從而不斷鞏固自信心。
其次,來自同路人的成功經驗對提升自我效能感也很重要。
中風人士可以透過觀察與自己情況相似的人的行為,參照他們的經驗來制定自己的目標或進行復康鍛煉。例如,一位受訪者李女士分享她非常喜歡與同路人聊天,因為在聊天的過程中,她能夠學習到很多復康鍛煉的知識和認識到有用的社區資源,她亦了解到同路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克服復康路上的各種挑戰,渡過難關。李女士形容同路人就像自己的榜樣,她相信「別人做得到,自己一樣可以做得到」。又如,彭先生談到自己做復康運動時,覺得水中跑步特別適合自己去鍛煉體能,「我覺得水的浮力既可以減輕自身重量,又能防止摔傷,水中跑步較舒服」。他十分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予其他中風人士,他身邊好幾位同路人就是在他的經驗傳授和示範下獲得啟發,學會了參與水中跑步來鍛煉體能,同時亦享受這項運動。

許多中風人士說在復康過程中,家人、朋友等的鼓勵對他們幫助極大。

正向思考
另外,受到別人的言語鼓勵與引導,也能提升自我效能感。當別人送來勸導、鼓勵、關心和支持,中風人士會感受到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自己的認知與態度受到了積極影響,從而在面對復康過程時,心態也會變得樂觀向上。許多中風人士在分享中都提及到,在復康過程中,家人、朋友、醫護人員和同路人對自己每次小進步的認可和鼓勵,都會給予他們極大的信心,讓他們更有動力去不斷調整目標和堅持,以取得更多的進步。姚先生舉例說道,他曾經以同路人的身份勸說過一位悲觀的婆婆要堅持復康鍛煉。姚先生對她說,「如果你不努力恢復基本的行走能力,怎麼能夠與孫兒們一同旅遊呢?小進步慢慢積成大進步,不要氣餒,我們一起繼續努力吧!」婆婆頓悟,從此她不單善於發現自己復康鍛煉的細微進步,亦找到了努力不懈的精神支柱。
最後,培養和調節自身情緒和生理狀態對提升自我效能感也很重要。例如,中風後的復康鍛煉難免會導致疲勞,若中風人士能以正向的心態思考,轉化當下疲勞的經歷為盡早恢復活動能力的重要過程時,這個信念便會使他們願意堅持復康鍛煉。張先生憶述他每次做完復康運動後都會感到全身疼痛,但如果因為怕痛而停下來,他在復康鍛煉前期所作出的努力就會白費。最後,他並沒有因為怕痛而半途而廢,反而因為有這種感覺而更加努力做復康鍛煉和治療,他說:「痛是好的,證明我的腿還有感覺。」於是他每次都很留心地感受那種痛的感覺,而每當他感覺痛少了,他會為之高興,亦更有信心繼續鍛煉,他說:「痛就像一項指標,讓我可以評估一下自己的復康進度。」
自信心是中風人士強大的動力,因此,復康過程中一定要對自己充滿信心。
撰文:盧海珊教授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周柏珍教授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教授、
賀曉樂博士_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信健康] 面對中風後復康,健康訊息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