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化會壓倒小孩

蘇瑞雯 | 2022-04-22
內心渴望被大手拖着小手,那也是一份愛的盼望。(作者提供)

回憶她第一次踏進治療室,每當觸及死亡這名詞時,嚴格來說是每當她想說但無法說出這名詞時,她的聲音、眼神、眼淚,甚至整個肢體反應,都在告訴我她的恐懼、焦慮及無助!她因為焦慮症而來見我,但焦慮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見面一兩次後,已能初步評估「親職化」對眼前這位女孩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母親因病離世,年幼喪母,小女孩未及處理媽媽病逝的哀傷,已經要由一個被人照顧的女兒角色,變身成為一個照顧家人的角色、變身成為一位獨立懂事的小大人,把家中大小成員及事項,照顧得妥妥貼貼,爸爸也放心欣慰有如此乖巧的女兒,但是這小大人的角色為她帶來了什麼壓力及重擔而她不自知?她的內在小孩又缺失了什麼?
學者張榕芸在其文獻《青少年時期經歷親職化者經驗之探究─以單親家庭為例》解釋,當子女因為不同原因而要承擔父母親的角色與任務時,即為親職化,親職化的小孩表面看似成熟懂事,但是內心需要及負擔,會否被忽略?親職化如何壓抑了個人的需求並產生影響?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承擔家庭責任的角色?
這些提問,正正就是她所面對的困惑之一。正值家中發生一件巨大挑戰,再次勾起她內心對媽媽病逝那份潛藏內心多年的恐懼及複雜情緒,甚至引發焦慮症。她不知道親職化是什麼概念,但是她會告訴我,十分害怕子女會變成她一樣,她不想子女淒涼!
我們開始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進入她的內心世界。由她說最討厭的身體舞動到嘗試角色扮演、鏡子遊戲、繪畫、輕黏土,慢慢我發現一雙手成為了整個表達藝術治療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主題。無論是她畫的、貼的,很多時候都是一雙手。那次她拿起乾粉彩在畫紙上畫上一隻大手拖着一隻小手(見圖),就連大手上的每條細紋及皺紋,都十分仔細地畫出來,然後她告訴我,很希望可以一直被這隻大手拖着。
我意識到她已開始進入探索內在小孩的需要,我們玩了一個小遊戲,嘗試和自己的內在小孩聊天,然後我邀請她送一份小禮物給自己的內在小孩。她在治療室內找到一卷毛冷、一卷粉紅紗布,然後編織了一條芭蕾舞裙。她說因為女兒喜歡粉紅色及跳舞,然後她又說每位小女孩本就應該穿上漂亮的裙子,開開心心去跳舞,有個開心愉快的童年,所以她好想送這條裙給自己內心的小女孩。
人生的成長經歷,我們無法扭轉,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去面對或接納。由一開始,她來見我希望可克服焦慮,我說焦慮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行為表徵,究竟冰山在水底下還收藏了什麼情緒?我們需要一起探索。這些年來,她一直只懂照顧身邊周圍的人,不知道原來可以照顧自己內心的需要,當她開始照顧自己的內心需要及表達情緒時,她的焦慮症狀也慢慢紓緩過來。
那一天,當她帶着媽媽的照片來見我分享童年點滴,而她也不再懼怕說出死亡,我知道她正在慢慢走出來了。
個案同意分享本文章內容及圖片。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克服焦慮探索人生,自癒訊息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