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動態針灸術

袁康就博士 | 2022-05-25
日常生活中很多痛症都源自繃緊的肌肉,稱為「患肌」。

傳統針灸在扎針以後拔針之前病人一般都不動,主要防止針尖在肢體活動當中刺傷下面器官和組織。然而,有些針灸法是在病人肢體活動時才有較高的療效。
有一種傳統針灸法叫「繆刺法」。當病者左側頸膊痛時,醫者會選取患者右側腕上的支溝穴扎針,那是典型的「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叉刺法。
扎針後還要求患者轉頸提肩,醫者一邊運針患者一邊活動肩頸,頸膊痛就隨之消退。
有靜有動
我國針灸醫術源遠流長,前人把經驗累積,總結出對應不同疾病的治療方法,成就出今天偉大的針灸醫學。
發展到今日的針灸醫術是以經絡系統為主流。當然,主流以外還有其他針灸技法。
傳統針刺是垂直插進人體的,但也有橫進的「直針刺」;傳統針灸進針及運針後留在原位不動,但也有動態的操針技巧,務使血液能灌注到位。
有現代針灸之稱的「浮針醫學」,就是吸收了傳統針灸中那「直針刺」的概念,經過多年的探究和改良,重新建構出一套完整且療效迅速的「浮針療法」,1996年由符仲華博士創建出來。假若針灸方法可有動有靜的話,那常規針灸就是靜的,浮針卻是動的!
浮針的「動」,就如傳統「繆刺法」那樣,不僅僅是醫者在運針時針體在動,患者的相關肌肉在運針過程中也必須同步在動。
浮針不同於傳統針刺那垂直的插入,而是沿皮橫刺,所到之處是皮膚之下肌肉之上的一層叫「疏鬆結締組織」。進針後,醫者持着針柄「掃散」,那是一種扇形的拉撥動作,目的是讓針尖前方繃緊的軟組織得到鬆弛,從而回復正常的柔軟狀態。
繃緊致痛
日常生活許多痛症都源自繃緊的肌肉,叫「患肌」。當繃緊的肌肉出現,它會鎖定肌肉的屈伸,繼續拉伸就會導致肌肉末端強大應力的形成。應力形成,疼痛便出現。浮針的「掃散」會鬆開繃緊的肌肉,肌肉鬆開,應力消失,疼痛隨之而去,立竿見影。
浮針另一動態就是「再灌注」。「再灌注」是指再度給缺血的肌肉灌注新鮮的血液。醫者往往在「掃散」過程同步與患者「鬥力」。這個「鬥力」是要給「患肌」灌注血液。
一般來說,患肌之所以繃緊不能放鬆,主要是因為缺血。鬥力可為繃緊的肌肉在瞬間提供養份,更快讓肌肉回復正常的柔軟狀態。
「掃散」和「再灌注」是浮針在臨床治療上的黃金搭檔,也是浮針醫學重要組成部分,而兩者就成為其動態治療的特色。
作者為註冊中醫(針灸)

[信健康] 浮針能鬆開肌肉,中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