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與癌
酒的主要成份叫「乙醇」(Ethanol),俗稱「酒精」。乙醇經食道進入身體,在肝臟中受到一個叫ADH酶的作用後,會轉變成「乙醛」(Acetaldehyde)。
ADH的全名是Alcohol dehydrogenase(酒精去氫酵素),又名「醇脫氫酶」。這是一組化合物,存於消化系統中。進入了人體的酒精,於口腔開始,一路運行,繼而進入小腸和肝。過程中,乙醇經由「氧化」的途徑分解;當中最主要的程序是「脫氫」,此步驟正是由ADH負責。口腔中的細菌如Neisseria,和大腸中的細菌如Escherichia,亦能將「乙醇」轉為「乙醛」。
乙醛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化學物質,能刺激皮膚和肺黏膜的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可以傷害腦神經,並具有「令肝細胞自滅」的能力。為此,肝臟會動員一個類似「排毒」的機制,試圖卸去乙醛的傷害。用到的是另一個酶,叫「醛脫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簡稱ALDH)。它能把乙醛變成乙酸。
若過分地喝酒,以致「醛脫氫酶」不足以將乙醛之惡完全廢掉的話,這東西可會令肝細胞的粒線體漏出CYT-C,繼而促使肝細胞自滅。在這當兒,肝組織的對策是着令其中的Stellate細胞分泌膠質,將奄奄一息的細胞包圍,不容CYT-C四散。這種形式的自救,基本上可形容為「結痂」的操作,屬聰明笨伯的行為,因為肝結痂可形成「肝硬化」。因此,奉勸各位酒不要暴喝,以免令自己的肝受傷而硬化。須知道,幾乎所有肝癌都是先從肝硬化開始的。
小量的乙醛,可以被肝另一個叫「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的酵素化解。若飲了過量酒精,未能被肝清理的乙醛會傷害腦神經;這正是酒後頭痛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飲酒能引發細胞癌變?間接原因之一是,酒精會提升口水腺內的脂肪,從而妨礙口水的分泌。若口腔沒有足夠的唾液進行沖洗工作,口腔黏膜便會較易接觸到其中的致癌物質,尤其是一口酒前後再一口煙、兩者並施。至於直接原因,「乙醛」本身就是一個致癌物質。
在機制上,乙醛有可能黏附上並干擾遺傳物DNA,從而導致癌變(Chem. Biol. Inter-act., Vol.188, pp.367-375)。此外,乙醛進入了細胞核之後,可以令其中一些遺傳物質互換,因而引發蛋白質製品出錯。若這個現象發生在細胞複製「癌抑制蛋白」的過程中,細胞更會因缺乏這抗癌的成份而趨於癌變(Mutat.Res., Vol.264, pp.103-107)。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