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意見與群眾心理

陳仲謀醫生 | 2022-05-31
香港疫情目前終於受控制,但各專家百家爭鳴般發表關於接種疫苗和通關等不同看法,令市民無所適從。(香港中通社圖片)

譚德塞將續任世衞總幹事5年,他曾在3月宣稱「人類脫離新冠肺炎襲擊為期尚遠」,是說出真話,但最不幸的是政治主導了這個科學組織,使人在心理上質疑專家的意見,削弱了他們的公信力,而香港也少不免受到影響。
變種病毒Omicron仍然在各地猖獗,雖然殺傷力減低,但潛在的威脅是不能輕視的,尤其是北半球踏入冬季後,病毒繼續變異的機會相當大。
大部分先進國家採取「群體免疫」的方法,趕緊撤銷防疫措施,目的是盡快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
香港基於種種原因,不能及時開關與各個經濟體接軌,埋下不少隱患。現在,本地的第五波疫情大致得到控制,每日染疫的宗數不多於300宗,所以有人倡議取消大部分的防疫限制,特別是要檢討「熔斷機制」的存廢,但本屆政府已經敲定不會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來屆政府在7月1日履新,才會有新措施出台。
現代的政府會聽取專家的意見後,才作出決定。有關當局因應2020年初在香港出現的「新冠肺炎」,委任了多名專家作為顧問,其中包括教授級的病理學、內科、公共衞生和呼吸道專科醫生。他們在這些日子裏,不斷在各種傳媒中出現,接受訪問和發表意見。這些教授都是大名鼎鼎,又是官方委任,所以有較高的公信力。最初,「官方專家」預測疫情會於2020年夏季得到遏止;之後又推斷疫苗在緊急使用後,染疫人數會大幅降低。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第五波疫情橫掃香港,曾經每天染疫數字數萬,總共九千多人喪命。3月初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有很多「非官方專家」,例如:醫學會和其他獨立的醫生,各自表述他們心中的想法。他們抱着「國家興亡,人人有責」的心態,提出不一樣意見,甚至會互相矛盾,使市民莫名其妙。
經過約三個月的奮鬥,香港終於控制疫情,而各路專家又發表關於通關、開放和接種疫苗的不同看法,真像「百家爭鳴」,使到市民無所適從。「官方專家」應該是統一口徑說話,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公共衞生的教授在一場學術會議中推斷,香港將會爆發第六波疫情,於7月上旬會「到頂」,引起飲食界的非議,指斥為危言聳聽。
南轅北轍
稍後,有一位同為該所大學的內科教授,在電台宣稱,香港市民實在可以在戶外不用戴上口罩。這兩位「官方專家」的看法有點南轅北轍,悲觀和樂觀的預告有強烈的對比,使普羅大眾無所適從。
回想2021年聖誕節,有一位醫管局的高層醫生警告,人群在一連串長假期聚集互訪,傳染率可能會以「幾何級」上升,之後一語成讖!當時「官方專家」似乎沒有提出相應的警告,所以政府容許車公廟開放,讓善信通宵達旦在外排隊,輪候入場參拜;更有一天給全港市民免費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使人誤認疫情已無礙,在心理上放鬆警戒。當時,大部分專家沒有警覺兩名「國泰空少」播毒的危機;「望月樓群組感染」的凶兆亦被忽視。及後,葵涌邨逸葵樓染疫人數不少,牽涉單位多於10個,有「官方專家」形容該大廈有「極廣泛」的傳播。到底他們有否向當局發出警示?當局怎樣回應他們的意見?各個專家小組怎樣運作?有否互相聯絡溝通?大眾市民都不知就裏,遑論可以提出改善的辦法!
所有專家的共通之處就是叫人盡快打滿3針,以配合政府的「疫苗通行證」計劃,並可以築起一道穩固的「免疫屏障」,但是在大事宣傳下,「一老一少」高危群組的接種率仍然是不理想。其中原因很多,可能眾專家的言論並不一致,使部分市民仍有疑慮。
代表政府的專家向市民保證,本港使用的兩種疫苗同樣有效;可是又有專家指出兩者的效用分別頗大。再者,接種了3針的人並不能免於Omicron的感染,只是減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這無疑減低市民打針的意欲。還有,少數專家間接說出身體強健的人,不打針,中了招在家中隔離,過幾天便會痊癒;相反,老年體弱的人,打了針也會染疫,入院急救,亦無補於事。
見賢思齊
筆者不是有關的專科醫生,當病人諮詢打針的意見時,只會跟隨官方的口徑;而市民的選擇,就視乎他們接收了什麼資訊,因為在心理上聽得多了,便會信以為真。所以,有些在傳媒出現最多的專家,便成為「專家中的專家」,將「官方專家」比下去。這種「西瓜靠大邊」的心理,與推銷商品的手法相同。本屆政府早已宣布不會像奧地利,強制市民接種疫苗,而以「疫苗通行證」去間接「谷針」。這種辦法應該不能取得全民極高接種率的目標,因為有人會觀察其他人打針的效果,在互相等待下,而政府又沒有設下接種的限期,這些市民抱着「拖得就拖」的心理,害怕「槍打出頭鳥」。相反,如果當局明確公布接種限期,情況可能截然不同,市民或憂慮「蘇州過後冇艇搭」,便會一窩蜂趕去接種站,「羊群心理」的效應絕對可靠。
「新冠肺炎」一定會繼續發酵,專家的指引又令人無所適從。「官方專家」早前建議60歲以上,身體衰弱者可接種第四針;現在又批准15至59歲,有特別需要的人,相距半年後,可打第四針。年歲和身體是否孱弱,是兩個模糊的指標,一般市民難以掌握。令人煩惱的是,又有「非官方專家」認為年底將會有專針對Omicron的疫苗面世,大家到時才打針,更為合適。當然,香港有言論自由,各人可以各抒己見,但在非常時期,應該考慮自己的言論會否混淆視聽,使市民在心理上產生疑惑!
總言之,抗疫就像打仗,武器(疫苗和藥物)當然重要,但指揮行軍布陣一定要有統一的策略,使前線的士兵(市民),進退有序,才能戰勝敵人(病毒)。反觀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政府的防疫措施和專家的意見統一,國民清楚明白,便有能力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香港應該「見賢思齊」,集思廣益,掌握市民的群眾心理,作出一種強力的指引,恢復正常的時機,便可以指日可待。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抗疫要具見賢思齊,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