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上的命名

顧小培 | 2022-06-06
2020年1月,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國際指南」不再在疾病和病毒名稱中使用地理位置,以防止國際社會中的污名化。同年2月11日發布了新冠病毒的官方名稱是COVID-19。

文字是人類用以作記錄的符號,屬「視像」形式的表現。在原始時期,這些符號與圖畫無異,絕大多數是以形表意,發展下來,也有些是以形表音的。後者乃是為了切合言語的發聲,逐漸演變成拼音文字。在中國,一貫以來都以圖形為主,是為象形文字;之後,在這基礎上發展出所謂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與本來的「象形」合稱為「六書」,那是由漢代的學者歸納而成的一種結構性理論。
只要一天有人類存在,文字就一定不會湮滅,因為人與人之間必有溝通,代與代之間必有傳承,兩者都少不了文字這個媒介。具系統而被普遍使用的文字,可能只有數千年的歷史。一些比較遠古時期在某些人類聚居地方(例如在埃及古文明時代)出現的,早已是式微而被摒棄了。只是在中國,我們仍在使用4000年前甚至更早期已通行的文字。
基於世間事物的千變萬化,新的文字也不斷地被創造出來。用另一個方式表達,可以這樣說,文字正如生物一般,乃是「活」的,能演變進化的。每天都有新的文字在原有的基礎上「生」出來。中國人「造新」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傳統原有字組合新詞,例如將「新型冠狀病毒」稱為「新冠」。
同樣用「新冠」這個例子,可以得見外語(例如英語)是怎樣將新的字「鑄造」(coin)出來的。在從前,一般流行疫症慣以最初發現的地區命名,例如西班牙流感、中東呼吸綜合症。2020年1月,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國際指南」不再在疾病和病毒名稱中使用地理位置,以防止國際社會中的污名化。同年2月11日發布了新冠病毒的官方名稱是COVID-19,其中英文字是Corona Virus Disease(冠狀病毒疾病)的簡稱,數字19代表2019年。
及至這病毒出現新變異株B.1.1.529,世界衞生組織把它命名為Omicron,那源自希臘文的字母,但在輪序中跳過之前另外兩個字母Nu和Xi。當時並沒有解釋原因。及後有人推測,這樣做是為了避免Nu與new(新)發音相似而混淆;至於Xi,則是因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姓氏「習」拼音正是Xi。
在1985年,一位德國女科學家做實驗時,在果蠅身上發現了一種蛋白質,並發覺此物竟能為牠抵抗一些真菌的侵襲。她大表驚奇,不禁低呼:「真奇妙」(Das ist ja toll);之後這蛋白質被命名為Toll;在德文中,乃是「奇妙」的意思。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