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蹊蹺

顧小培 | 2022-06-17
人體免疫系統的操作全憑「不類」的查究。換言之,若碰上了「異常」、「不一樣」的情況,各免疫細胞會起動,盡自己的職責作出反應。

所謂「不類」,可以是指「不像同類」。例如《莊子.齊物》中有道:「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他這樣說,是因為意欲在某些題目上發表意見;但在未詳述之前,言之在先:不知道擬提出的意見與一般人的想法會不會是相同,還是不一樣。並指出:相同與否,視乎可以不可以沿同一個模式去思考;若如此,則彼此之間沒有分別了。
但在用起來,「不類」這個詞有程度上的輕重。可以單單只是形容「異常」、「不一樣」,如唐朝李商隱的詩句「草木半舒坼,不類冰雪晨」:野外的植物看來正處於半綻放的狀態,不像是在平常冬天早上的情況。
也可以進一步。例如我們說某人言行不倫不類,乃是批評他的說話行為不像樣、不靠譜。雖然未去到大錯的地步,但可令人萌生反感。
更嚴重的寓意可見於例如《逸周書.官人》:「規諫而不類,道行而不平,曰竊名者也。」那是去到欺世盜名的境地了。
或如《詩經.大雅.瞻卬》所說的「不弔不祥,威儀不類」。後者正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寫照。戰爭絕對是「不祥」的事故。他不體恤人民在戰亂中會遭受到的痛苦,明知道俄羅斯不是善類,罔顧普京一再「會使用武力」的威嚇說話和行動,仍然在「明知山有虎」的形勢下,為一些意識形態之爭,「偏向虎山行」,挑釁強鄰,置國家國民於死地。那是為政者極端不恰當的舉措。
人體免疫系統的操作全憑「不類」的查究。換言之,若碰上了「異常」、「不一樣」的情況,各免疫細胞會起動,盡自己的職責作出反應。萌生反應的關鍵點之一在於「不類」的程度。較低層次的尺度是「從來沒有見過」。那本是上世紀中期科學家普遍接受的共識,再而有一位著名的免疫學家Charles Janeway提倡了「陌生人理論」:說白血球具有與生俱來、辨識「非我」物體的「先天」(innate)本領。
另一學者Polly Matzinger則說,「點止汽水咁簡單?」她認為「陌生人理論」只可解釋部分情況。免疫細胞尚有後天產生、「針對性」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也就是「見機而作」的行為。那是源於一些性質和層次比較嚴重的「不類」發現,不單單是「未見過」,更有「事有蹊蹺」,不容忽視的「危機」呈現。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