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抗疫 展望馴「毒」
彭博用了疫苗接種率、接種後旅行路線量、航班載客能力、封城嚴重性與新冠感染及死亡率衡量各國「防疫韌性排名」,雖然這排行方法可能未必有科學根據,但不能忽視從經濟角度看旅行及航班恢復正常化的重要性。
在5月下旬的評分中,香港在53個地區中排名第48,主要是因為航班載客能力的減少。
我們要通關,便要重啟火車及飛機航班,但這些都是可傳染的高危場所,衞生防護中心可否以證據為本,制定安全守則,如客人應否隔開一定座位的距離而坐,各接觸面應否加殺病毒塗層?各通風系統每小時6次換氣外,是否加病毒過濾器?最重要是會否全程戴口罩呢?
日本已開放推廣旅遊團,香港可否仿效,重建旅遊業?
日本的新冠死亡率是全世界最低之一,而他們國家法律是不容許封鎖國民行動,所以香港可認真學習他們無封控的防疫方法。
日本防疫靠市民
Nature期刊在5月26日發表了日本Hitoshi Oshitani的文章,他是東北大學的病毒學教授,也是日本的國家新冠專家顧問,在2003年「沙士」流行病時,他任職世衞西太平洋區,負責新興疾病。
日本政府防疫的關鍵是維持社會和經濟活動:為避免死板的命令,政府以大量的資訊教育市民,以強大的民眾社會壓力,改善危險行為。
為減低超級傳播事件,避免空氣中以氣霧劑傳播,他們有避免3C(sanmitsu):那就是封閉環境(closed environment)、擁擠情況(crowded condition)以及密切接觸設置(close contact setting),教導大眾避免高危活動,如卡拉OK、酒吧、夜總會、室內用餐等,而日本人能自動適應,不需要政府限聚令。
在4至5月的黃金周假期,他們只強調「高通風空間」,市民便自動「減聚」,亦未創新一波感染。
他們自動戴口罩達90%,雖然夜總會客量比2019年降了40%,但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所以能堅持較長時間。服務單位,由的士到大廈都加強通風系統,而最重要的是用「二氧化碳監測儀」,證明通風系統有效。
香港很多的傳播事件都是因為空氣流通不足,為何不設「二氧化碳監測」報告,讓管理者自動監測及上報,這是否食環署的責任?
公共衞生靠政府
公共衞生方面,日本有約8000公衞護士和400公衞中心進行追蹤接觸者及傳播途徑,香港在「沙士」爆發檢討之後,成立了衞生防護中心,但沒有這樣多人員及地區中心。所以每天「430記者會」不能全面報告過去24小時全部接觸者的去向,又如何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呢?
當我們檢討香港五波疫情主要的傳播事件,可發現常見的高危地方或人群:機場、機組人員、航運人員、地盤工人、酒店、餐飲地方、住宅氣流等等,但傳播的途徑或原因是沒有確定。
是否共用廁所、休息地方?是否食物或容器污染?是否聚集吸煙?是否跳舞唱歌?若是有證據,市民便可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日本與香港都是世界最長壽的地方之一,反映醫療服務及健康水平不錯,但為何香港第五波死亡人數這麼高?
第一是疫苗接種率在香港不夠理想,第二是老人院面積、環境、人手、防疫設備及培訓欠佳。
雖然現在努力上門打針,但一千多間院舍的硬件、軟件改善了嗎?下一波可以在院舍隔離嗎?衞生防護中心應否負責院舍檢測及跟進?
感染後用中藥治療已經有實證支持,在日本有「漢方」,也可能是低死亡率的理由,在上海是中西結合,復旦大學張文宏教授在中國疾控中心周刊上報告非高危組「奧密克戎」達到零重症率!香港為何不用中藥及早治療?還有中醫「治未病」呢?
防控的重點策劃
在今年4月,美國總統拜登委任原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Ashish Jha為「新冠應對統籌員」,這一印度裔教授以社交媒體Twitter向大眾發放正確訊息為名,他上任後談到Future of the Pandemic,重點策劃在12至18個月內控制疫情:
1.非藥物介入措施──以室內空氣質量為主;
2.核酸或抗體測試的策略,新變異病毒株傳染力更快,如何以快速抗原測試來爭取時間隔離患者呢?
3.新疫苗的研發,如何去保護全世界人民;
4.新治療藥物,可保護免疫功能低的人群;
5.大流行緩解──以整體觀看公共衞生,要關注精神健康、家人朋友關係,能上學、上班,以社會福祉為依歸。
5月7日,在「medRxiv preprint」中,復旦大學與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表文章,關於如何減退高度傳播的變種「奧密克戎」,強調加強非藥物介入措施與疫苗合併,便可減低整體疾病負擔及社會成本。
香港也可以改善非藥物介入措施及改良疫苗,以應對未來之需要。
撰文: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信健康] 抗疫中展望未來,健康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