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分四種 以針灸湯藥治療

張琛中醫師 | 2022-07-08
中醫學而言,心房震顫即「怔忡」(一般稱為心悸),首見於《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中「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後人將捕之也」。

據統計,在香港,約7%年齡65歲以上的長者有心房震顫。2014年,心房震顫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為8852人次,接近74.3%是年齡為65歲以上的長者。
不過,心房震顫並非長者專利,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筆者近期就接收一位30多歲的女病人,她有嚴重心房震顫,導致心衰以至腎功能都出現問題,連下肢都有嚴重水腫。該位女病人經常出現心房震顫,有時心跳去到200下,需要安裝心臟起搏器。禍不單行的是,中風後進食大量薄血藥,導致卵巢黃體破裂而腹腔大出血,因此要做手術,身體愈來愈差。
也稱「怔忡」
在西醫角度,心房震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現象。其起因是心房取代了正常由竇房結所擔任的發出訊號指揮心臟運作的功能,導致發作時心臟會出現快速紊亂的跳動。部分心律不整的患者感受到包括心悸、心慌、頭暈目眩、健忘、失眠、疲倦、氣促、胸悶或胸痛等症狀。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均衡、多慮難寐、應酬頻繁飲酒多、吸煙、暴飲暴食等,均是增加心血管風險因素的元兇。
中醫學而言,心房震顫即「怔忡」(一般稱為心悸),首見於《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中「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後人將捕之也」。導致怔忡的病因眾多。病人身體虛弱,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飲邪上犯,心陽被抑而發病;外邪乘虛而入,搏於血脈,造成心脈痹阻,營血運行不暢,或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引起怔忡;陰虛火旺,上擾心神;久病大病,不能溫養心脈,均可引發。
各種病證
怔忡可進一步細分為虛損怔忡、陰火怔忡、氣鬱怔忡、痰火怔忡等4條病證:
1.虛損怔忡:因臟腑氣血虛損所致的怔忡證。《不居集》卷二十二:「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
2.陰火怔忡:證見陰火上沖,頭暈目花,耳鳴齒落,或腹中作聲,怔忡不已。
3.氣鬱怔忡:《不居集》卷二十二論氣鬱怔忡:「失意之人,懷抱抑鬱,氣生痰涎,涎與氣搏,心神不寧,脈必沉結,或弦者是也。」
4.痰火怔忡:《丹溪心法.驚悸怔忡》:「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指出痰火怔忡發作的病機及症候特點。臨床多見於陣發性心動過速、神經官能症。
如出現心悸,視嚴重的程度,可用一些補血藥物,如炙甘草湯,甚至藥性較強的附子等。中醫認為此病根源在於心陽虛心血虛,正確治療的方式是讓心陽心血恢復正常。《傷寒論》亦記載了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小建中湯等多個治療心悸的經典方劑。除湯藥外,針灸亦有奇效。主穴:以心經、心包經腧穴和相應俞、募穴為主。內關、神門、通里、心俞、厥陰俞、巨闕、膻中。
作者為註冊中醫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治療心悸非難事,醫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