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尿失禁 非手術方式快速改

陳焌圻醫生 | 2022-07-11


很多人以為一定要每天喝八杯水,其實喝水份量因體質而調整,尿失禁人士切勿追求每日八杯水的目標。

70歲的張婆婆(化名)有長期尿失禁問題,但一直程度輕微。直至有一次於公眾場所發生尿失禁導致褲子全濕,為她帶來極大陰影,從此她只願意前往半小時路程的地方,因擔心無法即時找到廁所,會再度出現狼狽場面。幾年後,張婆婆從電視健康節目得知有方法可治療失禁問題,於是向我求醫。
本人為張婆婆檢查後,發現問題未如她想像般嚴重,於是指導她每天勤做骨盆底肌訓練及改善飲食習慣。此後兩個月內,張婆婆的失禁問題已大有改善。現時她外出毋須穿上成人尿片,更可乘搭兩個多小時的車程而不憂慮,生活質素大為改善。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40%以上的人口有尿失禁問題,可見尿失禁比想像中普遍。此外,亦有研究指四分之三的女性沒有就尿失禁問題尋求醫生幫助,因為很多患者不願宣之於口。事實上,尿失禁的影響比大眾想像中還要深遠。
以長者為例,尿失禁是長者的重大健康問題之一(Geriatric Giant)。很多尿失禁的年長患者因為害怕在外出現尿滲情況,而選擇留在家中。這樣長期下去,患者減少接觸外界,可能增加認知障礙症和抑鬱症的機會。除此之外,晚上有尿意時趕着跑到廁所,也較容易有跌倒的風險。
女士較常見三類型
要應對尿失禁,必先了解其分類。
尿失禁可分為5種,最常見的3種類型當中,其中之一是壓力性尿失禁。當患者腹部受壓如咳嗽或大笑時,便會引致失禁。這個情況於曾生育或接受婦科手術,以及有中央肥胖的人士最為常見。第二種是急迫性尿失禁,由於膀胱過度活躍,故尿急時難以自行忍住,多數在年輕女性身上發生。第三類是共同有上述兩種類型的混合性尿失禁。這3種尿失禁類型,皆以女性較為常見。至於滿溢性失禁及功能性失禁的性別比例則男女相若。
要了解患者的尿失禁類型及程度,醫生須為他們作臨床檢查和排除其他可能性如膀胱石、膀胱炎或糖尿病等。有需要時患者或需接受膀胱鏡檢查,以進一步確定病因。另一方面,醫生亦會要求患者寫下膀胱日記,記錄每天喝水、作息及如廁情況,以追溯尿失禁前的行為。
很多患者以為一定要每天喝8杯水,其實喝水份量是應該因體質而調整的。出汗量多的人士如運動員,8杯水絕不足夠;相反,有心臟病、腎病及尿失禁人士,切勿追求每天喝8杯水,否則可能影響器官功能或是增加失禁風險。有時患者在減少喝水量後,已可減低尿滲或失禁程度。
勤加練習骨盆底肌
治療尿失禁可按「階梯性」原則,第一級是改善生活、飲食及小便習慣,包括適量飲水、避免刺激性飲品(如咖啡、酒精及茶類),紓緩便秘問題,以及骨盆底肌訓練。
透過第一級的治療來打好基礎後, 通常病情已可獲很大改善。必須強調的是,骨盆底肌訓練是關鍵的一步,因為這個位置負責承托尿道、婦科器官及腸道;如果不努力鍛煉,就算接受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日後亦可能衍生其他問題,如子宮下垂或大便失禁等。首段提及的張婆婆雖已屆古稀之年,她也是透過每天練習3至5次的骨盆底肌訓練,來大大改善骨盆腔承托力,從而控制病情。
第二級是藥物治療,針對急切性失禁患者,可服用減少膀胱收縮的藥物來改善尿頻。至於壓力性尿失禁則可以各種方法增強骨盆底肌,包括透過微電流貼片或重力球等等。約七至八成患者經過第一及二級治療後,已能大有改善。除了可減少尿片使用量之外,亦有可能避免手術治療。
植入吊帶扯緊尿道
第三級的治療階梯是手術,如果患者始終無法掌握骨盆底收縮,或有嚴重尿道下垂,便會建議接受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的方法。
手術期間醫生會把吊帶承托於尿道中央,吊帶首尾接駁腹部筋膜。術後待傷口癒合後,每當患者腹部用力如咳嗽時,便會刺激吊帶收緊,增加尿道承托,避免因尿道放鬆而漏尿。手術後一般一至兩天患者已可出院。
手術時患者需要使用尿喉,但出院時大多數可以拔出。有患者反映術後小便時略感困難,通常其實只要學習放鬆膀胱,便可順利排尿,只有少數病人會出現長期尿滯留的問題。
曾有患者的尿失禁相當嚴重,僅是站立尿液便會不受控的流下,因此我會先指導患者改善各種習慣及加強盆底肌訓練,再配合手術治療。至於完全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患者,如年齡過於老邁、尿道組織萎縮或壞死等,可考慮尿道填充劑注射(Bulking agents),增加尿道阻力,改善尿失禁機率。治療尿失禁的方法並不複雜,而且成效顯著,因此任何年齡的女性,如果有尿失禁問題,亦應積極求醫,千萬別因羞於啟齒而放棄治療。
撰文:陳焌圻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階梯性」原則治療尿失禁,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