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不宜吃肉類?

陳皓天醫師 | 2022-07-18
中醫素來提倡生病時飲食宜清淡,甚至改為素食,正是由於肉類相對較難腐熟和運化,甚至補益太過而變相令氣血壅滯而出現堵塞。

中醫醫聖張仲景於其著作《傷寒論》中明確提到患太陽病、感冒時應該「禁肉」,亦即生病時應改為素食,到底是何故?這與部分人提倡大量增加營養攝取的觀念有何不同?
1.肉食阻礙氣血運行:中醫素來提倡生病時飲食宜清淡,甚至改為素食,正是由於肉類相對較難腐熟和運化,甚至補益太過而變相令氣血壅滯而出現堵塞。氣血貴在流通及調和,而並非愈多愈好,生病時氣血相對虛弱,邪氣外襲,衞氣需集中抗邪,此時若進食肉類或難以消化的滋補燉品,則反過來需調動大量胃氣甚至全身氣血來腐熟和運化,導致應接不暇,嚴重阻礙人體氣機運行,疾病的康復亦因而減慢。
例如《黃帝內經》提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若在熱病將近痊癒、整體氣血仍虛的情況下勉強進食難以消化的肉類,病情就會馬上復發,甚至出現後遺症,故應嚴格禁止。
2.素食減少腸胃負擔:在身體臟腑氣血虛弱及體內正邪相爭之時,飲食應奉行「減法」,避免加重胃腸負擔,使氣血更加暢通,反而能加速身體的自癒。
這與一般現代人所認為的「加法」不同,不少人認為生病時應盡快補充能量和營養,這雖然並非絕對錯誤,因中醫亦會處方一些補益藥物以扶助人體自身正氣抗邪,但往往需特別注意搭配一些通行和辛散的藥物,避免「戀邪留寇」,避免體內氣血堵塞並反令體內邪氣更旺。
傳統中醫亦提倡「以通為補」,補益不宜呆滯,身體氣血暢通反而能輸布至身體各部位,同樣達致相同甚至更佳的補益效果。
3.肉類雜氣較多:動物血肉有情,在屠宰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不安、恐懼、悲傷、怨恨等情緒,這些「氣」其實亦會殘留在肉類之中,雜氣較多而不如草木蔬果之氣清,故肉類容易干擾自身氣血的正常通行,導致人體氣機不和。例如《黃帝內經》中曾提到「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及「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可知肉食容易令人暴躁、驕傲放縱和蔑視別人,氣血變得慓悍滑利,通行太過所以反而干擾身體自身抗邪的能力。
4.避免化熱病復:在《傷寒論》中,若因生病後沒有遵從醫囑戒口而病情復發,則可稱為「食復」,例如提到「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即脾胃氣弱時強行進食穀物會容易積滯化熱,使人感覺煩躁,減少進食反而能自行康復。比較古代經典認為肉食會令疾病復發和減慢康復的觀點,現代人習慣病初癒後胃口漸漸好轉之時,即回復「正常飲食」而馬上大魚大肉,往往容易導致疾病復發或出現消化不良,甚至出現後遺症。營養氣血過剩不但對身體無益,更需消耗體內氣血以運化及排出體外,亦容易導致積滯,故普羅市民應避免盲目進補。
5.肉類多屬肥甘厚膩:肉類的脂膏補益之性較強,容易導致濕滯,而且由於肉類不能生吃,其烹調方法一般少不免會放油和各種調味料,例如常用煎、炸、焗、炒等增加溫熱之性的烹調方式,故一般多屬於溫燥及肥甘厚膩之品,容易化火助陽及加重體內濕熱,使陰陽失於平衡。
故此,生病時還是應以清淡而容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如稀粥和蔬菜水果等,宜少吃難以消化及補益太過之肉類。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生病時宜少吃肉類,醫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