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經後陰道出血 不容忽視

唐宇嶸醫生 | 2022-08-01
婦女收經後如陰道有血是一個重要警號。

本港女士平均收經(又稱絕經)年齡為51歲。一般來說適齡女士如12個月沒有來經,而且有更年期綜合病徵(即潮熱、心煩氣躁、疲倦、關節痠痛等等),便可界定為收經。
一旦符合收經定義之後出現任何陰道出血(即使是微量血絲或深啡色分泌)均為異常,必須求醫!
醫學研究顯示,因收經後陰道出血而求醫的婦女中,當中一成已經有子宮內膜癌變。故此收經後陰道出血為急需婦科醫生徹底檢查的重要病徵,不能忽視。可惜不少婦女誤以為收經後偶有少量出血只為小問題,故沒有即時就診,造成延遲診斷及錯失最佳治療的良機。
婦科醫生一般會詢問病歷、風險、做身體檢查、婦科檢查及柏氏抹片檢查等。但這些一般都只能檢查陰道和子宮頸,未能有效排除子宮內膜癌症。故此必須進行以下更深入的檢查診斷。
1.陰道超聲波
婦科醫生以超聲波探頭放入陰道內以影像檢查婦科器宮以及量度子宮內膜厚度。一般而言,陰道超聲波比腹腔超聲波影像清晰,而且病人不用承受檢查前憋尿之苦。超聲波沒有輻射,更不用顯影劑,極為安全。研究顯示以子宮內膜厚度3至5毫米或以下作正常界線,檢測得出子宮內膜癌症的靈敏度高達九成至九成八。界線定得愈低,靈敏度會愈高,但假陽性比率亦會隨之提升。反之,界線定得愈高,靈敏度會愈低,而同樣地假陽性比率亦會隨之下降。故暫時醫學界亦未有完全一致的標準,界線一般都定在3至5毫米作靈敏度及假陽率間的適當取捨平衡。
2.子宮內膜活檢
醫生以幼飲管狀儀器從子宮內膜抽取小量組織送到化驗室由病理科醫生經顯微鏡作組織診斷。一般不需麻醉,可在診所內10分鐘左右完成。活檢一般十分安全,嚴重風險為子宮穿破、感染、盤腔積膿等,而且宮頸狹窄的女士也有抽取失敗的機會。其檢測子宮內膜癌症的靈敏度亦高達九成,但仍有罕見機率遺漏細小或局部的腫瘤。另外,此方法對子宮內膜瘜肉及增生等病變檢測靈敏度較低,不能用以排除這些病變。
3.子宮鏡(又稱宮腔鏡內窺鏡)
子宮鏡與較多人熟悉的腸、胃鏡原理相近。是現時能最清楚檢查子宮內膜的金標準。一般需要在手術室內進行,或需全身麻醉。經消毒清潔後,醫生以帶有內窺鏡頭的筆狀儀器,經陰道及子宮頸,進入宮腔內直接檢查子宮內膜及咬取活檢組織,如見有瘜肉亦可一併切除。檢查涉有麻醉的風險,以及檢查期間引起子宮頸、子宮內膜損傷及子宮穿破以致損傷附近器官等罕見嚴重風險,但一般而言十分安全。
中文大學婦產科團隊於2016年在國際醫學期刊《英國婦產科醫學期刊》中發表了相關本港數據。當中包括了4383名因收經後陰道出血而求醫的婦女,分析只以陰道超聲波量度子宮內膜厚度作單一檢測排除內膜癌症的準確性。結果發現如單用5毫米或以內為正常值計算,可以免卻七成求診婦女子宮活檢的需要及其風險,但會有6.6%患子宮內膜癌症女士未能以此確診。
如以該4383名婦女為例,當中有168名身體帶有子宮內膜癌症,如以單用5毫米或以內為正常值計算,會有11名癌症病人未能確診。
及早求醫
同一團隊於2022年在本港期刊《香港醫學雜誌》發表了調查研究,發現近四成求診婦女不能接受單以超聲波作檢查未必能完全排除子宮內膜癌症。
可惜現今醫學仍未有既沒有侵入性,而又能百分百排除子宮病變的十全十美檢測方法,女士宜與婦科醫生了解各種檢查的優點與缺點,然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的2019年數字紀錄,子宮體癌為本港女性第四常見癌症,該年發病人數為1198人,每50名女士便有一名一生中會患上此癌。
可幸的是因大部分的子宮體癌為子宮內膜癌,內膜癌多有早期陰道不正常出血的病徵,故大部分均能早期發現,所以治療效果亦較佳。以同年香港數據計,死亡人數只為134人,死亡對發病比約為十分一。由此可見,如有收經後陰道出血病徵為重要警號,必須及早向婦科醫生求醫,盡快得到適當的診斷及治療,切勿諱疾忌醫。
撰文: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收經後陰道出血是警號,婦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普通身體檢查未能有效排除子宮內膜癌症,因此必須進行更深入的檢驗以作診斷。(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