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

馮康醫生 | 2022-08-02
這次公私營協作抗疫,由醫管局各聯網與聯繫的私家醫院直接溝通,齊心一致。(中新社圖片)

香港已經連續超過一星期,每日新冠病毒的確診數字超過4000宗了。盧寵茂局長接過領導抗疫的大棒,立即提出要加強「精準」抗疫,並且未雨綢繆,促使私家醫院及早調撥病床、支援醫管局、接收非新冠病人、減輕公立醫院的壓力、紓緩疫情對非新冠病人的影響。
這一次公私營協作抗疫,承接第五波的經驗,以醫院所在的地理位置為基礎,考慮到不同私家醫院的承擔能力,由醫管局各聯網與聯繫的私家醫院直接溝通,確定各私家醫院可以接受的病人及病人轉介的流程,協商互動,齊心一致,體現出真正的夥伴精神,令人鼓舞。
疫情下逼出來的協作夥伴,繞過一切官僚程序,醫管局以統一價格,補償各私家醫院的成本開支。做法上和推行多年的「公私營協作計劃」有很大的分別。一般的「公私營協作計劃」,要經過招標採購程序,說是公平競爭,但卻欠缺透明度。更基本的問題是,醫療服務不是一般商品,不存在真正的市場。協作夥伴需要長時間建立互信與運作上的默契,保障醫療質素外,還要促進市民個人及群體的健康。這不能簡單以商品交易的模式解決。
去年底,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由楊永強教授領導的研究報告,主張政府以「策略採購」模式,向公私營醫療服務的提供者為市民採購服務。所謂「策略」,就是根據市民的健康需要,有重點,分優次,計成效,然後進行採購。「策略採購」的理論和實踐,近年來在世界衞生組織倡議下,在不同的醫療體制大行其道。我始終覺得,簡單把醫療服務商品化,不能解決有效分配醫療資源的問題。持續超過兩年的新冠病毒疫情,更加突顯「策略採購」的策略性局限。
疫情下逼出來的協作,給我們反思的機會:怎樣把這次的公私營協作,推動建立公私營服務提供者長遠的夥伴關係,在一個統一的平台上,各司其職,運用多元化機制,有效配置資源?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

[信健康] 公私醫療協作迎疫,支援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