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嫩 一定要打

顏寶倫醫生 | 2022-08-25
香港疫情仍未穩定,市民要提醒家裏的長者與小童打疫苗。(香港中通社圖片)

今日醫生看一位新症的92歲婆婆,由女兒陪伴來求醫。老婆婆平日極少出門,今早女兒探望她時發現她步行起來有些不穩;醫生檢查時發現她右邊手腳出現輕微乏力,評估後相信她是輕微中風,便馬上預備轉介婆婆到急症室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當醫生再細看電腦紀錄時,心裏卻暗暗一沉:它顯示婆婆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即是對新冠病毒完全沒有抵抗力……
新冠疫情第五波的餘波持續,近來每天最少有五六千宗新症(相信真實確診的病人必定更多,因為很多患者都沒有申報或求醫),甚至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在社交距離措施持續放鬆,以期望盡早回復疫情前日常的同時,傳染力更強的新冠病毒株亦定必會伺機擴散。但有幸的是,現今重症和死亡病人的數目,比起二三月疫情大爆發時風聲鶴唳的情況少得多。這必須歸功於我們新冠疫苗的廣泛接種。
因應疫苗通行症的嚴格要求,絕大多數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去到社區的朋友,都已經接觸了最少兩劑新冠疫苗。這是我們在抗疫路途上的一大安全關口。而居住於院舍的長者和院友,也因應新的住宿要求和外展接種服務的大力支援,大部分都已經接種了疫苗。這就可以確保即使疫情在院舍再出現,所造成的嚴重傷害也不會再發生。
現在我們最擔憂,也是最需要保護的,就是在社區裏生活的一老一嫩。
存有誤解
先說長者:很多居住社區家中的85歲或以上長者都仍然沒有接種新冠疫苗。他們或許對疫苗仍然存有很多先入為主的誤解,實在需要我們前線當醫護的細心解說。另一方面,他們普遍的想法都是如此:「我都極少出門,也不會去茶樓飲茶,日常飲食買東西也有家人/外傭/家居照顧隊幫助,所以我應該不會中招,那我都是不去打針了。」診症時若有家人在旁,醫生都會問問他們的意見。家人的意見當然各有不同,但都表示會尊重長者們的決定。
醫生當然同樣尊重長者們的意見,也不想以「恐嚇」的方式去游說長者,但每當發現到他們仍未打針,心裏真的為他們擔憂和着急。即使長者足不出戶,但他們肯定都有受到感染的風險:他們可以因着日常和照顧者的接觸,也可以因為家居環境的陷阱,因而感染到傳染力更高的新冠病毒。故此「我留在家裏就不會感染新冠」的說法絕不成立。事實上在第五波疫情已經有無數病例證明留在家裏也肯定可以中招。
另外,想像一下若果長者的健康情況有變,需要緊急住院接受治療,若果沒有接種疫苗,就等於在毫無保護狀態下長期暴露在高危的環境中。除了受到原先要入院的病患的影響,假若不幸在住院期間感染到新冠,雙重傷害下後果只會更惡劣。
若不打疫苗,長者只能避免一切社交生活,甚至會更加諱疾忌醫,只會令身心更受傷害。我們兩種新冠疫苗都安全有效,接種後得到保護,對長者來說也真是「了咗件心事」,可以將疫情放下,也就能盡快擺脫它的綑綁。
不再猶豫
再說一嫩:早前科興疫苗的適用年齡降低到6個月至3歲的小童(6個月以下的嬰孩就主要靠媽媽在懷孕時接種了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傳到體內,可以維持到出生後6個月左右)。這真真正正是對孩子和家長們的超級好消息。
回想第五波大爆發時,很多未能接種疫苗的嬰兒和幼童受同住家人所感染,當時醫療系統極度困難,眾多孩子們那時都求醫無門。猶幸是整體的重症和死亡的孩子不多,但相信眾多家長們回想起當時徬徨擔憂的情況仍然猶有餘悸。新冠病毒會導致幼童的嚴重併發症「嘶哮症」(Croup),是因為幼童的主氣管因發炎而收窄甚至塌陷,令孩子缺氧窒息;而「急性壞死性腦炎」這可怕的病症則多見於6至18個月的孩子,死亡率極高,即使幸存亦難免有嚴重的後遺症。當時大家都慨嘆幼童們冇得打疫苗,也只能在毫無保護下忍受這病毒。
好了,現在6個月到3歲的孩子都可以去打疫苗,家長們還要猶豫些什麼呢?科興是傳統的「滅活」疫苗,也已經打了一段日子,接種在孩子身上,家長實在不需要有額外的憂慮。
不適合接種科興疫苗的情況極少,即使孩子有各種過敏病症也絕非禁忌,家長大可放心。
現在建議幼童在定期接種原本要打的其他疫苗時,可以同時在不同的位置接種科興疫苗,這就更方便家長安排孩子打針。當然就算孩子尚未到時候去打原本的針,家長也應該盡快帶孩子去打科興,以盡早得到充足的保護。
隨着感染的個案持續上升,嘶哮症、急性壞死性腦炎、孩子因新冠死亡的消息又可再次從傳媒中見到。儘管更可惜、更痛心,但這情況也是難以避免:受感染病人數目這「分母」一大,「分子」這重症和死亡的病人數字就必定跟隨上升。為孩子接種新冠疫苗,也應該就是唯一可以預防重症和死亡的方法。
家人和家長們,請你們盡快協助家裏的一老一嫩去打新冠疫苗,這肯定是真正愛護家人的最正確做法。
www.hkcfp.org.hk
撰文 : 顏寶倫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老嫩齊打針可免生重症,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