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掃走足弓痛

袁康就博士 | 2022-09-02
浮針醫學並不依賴形而上學的經絡學說,而在科學層面去透析肌肉及其有關的病理問題。從肌肉本質包括肌肉解剖,以至連接肌肉與肌肉、肌肉與皮膚、肌肉與臟腑,和肌肉與其他組織的關係等等。

浮針是現代針灸,自符仲華於1996年發明此針灸技術後,浮針不斷成長,今年26歲了!
縱使世界各地先後成立了十幾個浮針學會,很少香港人聽過針灸有浮針這回事。
浮針療法特色是療效極快,具可重複性的特點。符仲華的《浮針醫學綱要》指出,浮針對於急性病痛「取效速度甚至快於麻醉」(頁19)。沒有接觸過浮針的人,當然難以置信。
浮針醫學並不依賴形而上學的經絡學說,而在科學層面去透析肌肉及其有關的病理問題。從肌肉本質包括肌肉解剖,以至連接肌肉與肌肉、肌肉與皮膚、肌肉與臟腑,和肌肉與其他組織的關係等等,都是浮針的研究對象,當中重中之重是浮針操作的靶組織,稱「疏鬆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分為疏鬆結締組織、緻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網狀結締組織、軟骨、骨、淋巴和血液。疏鬆結締組織是所有結締組織中分布最廣的,它又與基質相結合,為組織和器官提供適度的彈性和強度,為神經、血管和淋巴等提供支撐,同時,在促進細胞間的交換發揮重要作用。
僅在皮膚下操作
浮針進針和操作位置是皮膚下的疏鬆結締組織,這位置幾乎沒有末梢神經,所以患者不太痛。
由於這個組織傳導力強、敏感度高,在浮針的「掃散」和「再灌注」操作下,相關的軟組織得到「調整」,其影響會隨着針尖方向一直傳開去,所到之處均得到同樣的「調整」,只不過近者調整力度高,遠則較弱。
所謂「調整」,就是把繃緊的肌肉調整到原來鬆柔的正常狀態。肌肉繃緊了,就叫「患肌」。
原來很多痛症和疾病,包括許多內科問題,都直接或間接源自「患肌」。
再灌注是浮針兩個操作之一。
再灌注就是醫者與患者鬥力。醫者一邊用手持浮針作掃散動作,一邊要求患肌施出最大力量,讓患肌得到最多的血液供應。繃緊不能放鬆的肌肉大多是缺血的肌肉,再灌注的「鬥力」就能「灌注」血液到缺血部位。
搞定腳弓與小腿
譚小姐是我打坐班的學生。
她左小腿膝下軟痛無力近半年,左腳弓內側疼痛,尤其打坐盤腿時脹痛明顯。她照過片見腰椎輕微側彎,曾做過物理治療和整脊,然療效不大。我建議她試試浮針。
我在她的脛骨前肌扎了一針,經過一輪掃散之後,請她用力翹起腳掌,與她鬥力,施行再灌注。她馬上感覺足弓附近鬆開。
我再在她的腓腸肌朝上打一針,同樣在掃散後與她屈膝鬥力再灌注。
治療完畢她問我何時覆診。我說:「觀察幾天吧,沒痛就不用約時間。」
果然,幾天後的打坐班再見她,她開心的說:「非常好呀,不再痛了!嗯,我右膊痠痛,可能再找你!」
作者為註冊中醫(針灸)

[信健康] 針灸治療腳弓與小腿,醫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