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對生命說不

勞思傑醫生 | 2022-09-02
無論在什麼境況,人生每一階段都需要懷有希望。

在面對各種病患時,正向思維至為重要。隨着醫學不斷進步,不少頑疾都可得以紓緩。癌症在適當的治療下,病人壽命及生活質素已大大提升;以前的世紀絕症像愛滋病,亦漸有如慢性疾患,可予以控制。
儘管如此,世上絕大多數疾病仍未能根治,而怎樣與病痛共存,便成了一門求生的學問與智慧。
為什麼同一樣的病情,有病者受盡煎熬,苦不堪言,但亦有患者可坦然面對,欣然地期待每一天?箇中玄機,是普羅大眾都可探索得到的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位居於維也納的猶太裔腦科及精神科醫生Viktor Frankl,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在未囚禁之前,他學術上也有成就,著有文獻,與當時的精神分析學大師Sigmund Freud有交流。在他被囚入營前,他將他未完成的著作暗藏於外衣袋口夾縫裏,但外衣及稿件亦早被沒收。在集中營期間,他與他的父母、兄弟及懷孕的妻子失去聯絡,音信全無,後來得知他們全已罹難。
在營裏,他受盡不能言喻的折磨,幾次險些失去性命。他目睹營友一排排倒下,或相繼自盡,但他仍無限艱苦地繼續求生。儘管不能預計能否活着離開集中營,他並沒有放棄,最後有幸的免受死神攻擊。
在離開集中營後,他致力與社會分享,自己在慘絕人寰的苦難之中,如何堅毅地尋找活着的意義來生存下去。他在1946年編寫的一書Man's Search for Meaning,便希望鼓勵大眾能在各自的困境之下找到人生的意義。他的理論學說被稱為logotherapy(logos一字在希臘語可解作意義),在近代醫學裏逐漸被發展引用,旨在協助病人面對病患時能夠毅然堅持。
他也有一些文章,在近年得以用英文編輯成書,筆者就借用這本著作的名稱,與讀者們共勉:在面對病患逆境的時候,我們每一位都可以say yes to life in spite of everything。
西方大師級的理論及精湛的學說,在每天臨床上廣泛應用的同時,是否也受病友,尤其是我們香港的長者們去認同呢?在中國社會家庭文化及儒釋道之論說裏,人生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又應該怎樣去理解呢?筆者期望各位專家學者們不斷努力研究,讓我們受着苦痛的病友們可受惠得益。
讀者們或會覺得,在病患中尋找意義是無比艱深,倒不如處之泰然,甚或渾渾噩噩,難得糊塗?每人面對病患的適應方法均各有不同,在支援及輔導上亦應個人化處理。
病患中尋意義
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故事,在此與大家分享。
早前有一位七十多歲老翁,患上了第四期肺癌,已擴散到腦、肝臟及身體其他部位。他正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但身體各機能在陸續衰退。他腦裏的癌細胞暫受電療及類固醇藥物控制,仍可維持到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他的肝臟已因腫瘤發大,痛楚需憑適量的嗎啡藥以紓緩。老翁行動緩慢乏力,大部分時間臥床,但在鼓勵之下每天總算會佩戴氧氣罩,勉強用步行架下床步行數步。
他整天悶悶不樂,但長者抑鬱指數卻也不算太差。他每天都對周遭的人不瞅不睬,牧師及心理學家亦無從入手。即管老翁家人對他不離不棄,承諾接他回家,而經濟上也應付得來,但老翁總是提不起勁,明顯在放棄自己。
直至有一天有醫科學生到病房學習,其中一位被委派去關心老翁,垂詢病情及檢查症狀。學生探老翁前還被千叮萬囑:「伯伯精神低落,小心不要勞累伯伯。」
孰料隔天早上,老翁重拾精神,食慾復振,積極參與復康運動。病房同事們大為鼓舞,還以為那位醫學生之前受過特殊訓練,對開解年長老翁自有一套。學生受寵若驚,頻說只是一貫小心翼翼,詢問病情,檢查身體。其後老翁還請團隊多些介紹學生去找他,他一定會樂於配合。
說也不信,老翁自己分享,他在老年晚期病患中重新找到了人生路向。他覺得可以出一分力,協助我們作育英才,讓學生在他身上獲得知識及經驗,將來為有他相同病患的病友診治。這就是他驟然掌握到在未來日子裏活着的意義。他本來了無生趣,欲放棄生命,但感恩受到啟發,並樂意決定做無言老師,離世後將遺體捐給醫學院作教學之用。老翁的使命感及回饋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活着就是希望
當然,人生的意義每人各自體會不同,但在生活質素裏的靈性/存在領域,人生意義確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容後再與讀者分享。
話說回來,老翁如上回本欄所說,定下預設醫療指示,放下心頭大石,安然出院回家短住。另一得着是老翁家人見他豁然開朗,在居家照顧上更加放心,雀躍之情亦溢於言表。老翁見到家人從容,明顯少了負累,亦倍感開懷。瀟灑的背後,往往有由衷的付出。
文首提到用正向思維去面對危疾及逆境,亦非莫測高深,難以探求。人生每一階段都需要有希望,即使百病纏身亦然。當然希望與期望亦需要隨現實狀況調整及對齊,否則奢望不成時,心靈更易受創。而老人醫學及紓緩治療日見進步,如本欄之前所說,可將壽命及生活質素提升。有被家人早當是癡呆的長者,在診斷及治療後認知能力回復正常。亦有不少癌症病人,下肢雖然癱瘓,但使用輪椅活動自如,有一兩位甚至奇蹟地可回復步行。再有一些個案,家庭本已破裂,但因有家人患上危疾而前嫌盡䆁,闔家團圓。病患苦痛雖或無比折磨,但生命誠寶貴,醫患亟需同心同力,克服難關,齊齊締造人生的每一道彩虹。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病患共存成智慧,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