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公平性

青斯 | 2022-09-04
香港作為平等社會,也應保障市民的健康,盡力防止不公情況出現。(作者圖片)

最近要為香港社會醫學學院的周年會議講課,回顧30年間,自醫療融資諮詢文件《促進健康》(彩虹文件)出台後,香港在「不應有人因缺乏金錢而得不到適當醫療」的政策下成績怎樣?
這回到當年促使成立醫管局的《斯科特報告書》上,雖然解決了醫院設施和管理現代化效率化的問題,但卻沒觸及醫療融資,導致彩虹文件、哈佛報告等7份諮詢文件出現,最終因市民不接納強制醫療保險,而採用受政府緊密監管的補充性自願醫保計劃。除資源有限帶出的醫療融資課題外,政府提倡的醫改亦包括處理公私營失衡及基層醫療不足。
我低估了這課題的複雜性,因整個時序是要評價香港30年的醫療發展,特別是醫管局,因首段敍述的醫療政策,正是《醫院管理局條例》第4(d)段。在「登陸」之前都服務公營醫療的我,未必能保持客觀。
繼續減少不公情形
因篇幅之限本文只觸及三點觀察。
第一,根據統計處2019–2020年度專題住戶報告,對比2000–2001年度報告時,慢性病及住院比例有倍半增幅,遠比同時期人口老化及醫療人手的約半倍增幅來得快;因近年政府對醫管局大增撥款,才可以和慢性病的增幅相若,但這是未計通脹在內,兼有前慢後快的滯後現象。這說明市民要多關注個人健康、飲食運動等,先從預防疾病入手,不要等慢病出現才找醫護照顧。
第二是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在這30年間用過不同方法表達,有混淆之處。醫管局在2004年實行專科門診分流,分緊急、半緊急及穩定類別。包含全部病人的輪候中位數,肯定比只包穩定病人的中位數為短。這方面醫管局已從善如流,在2013年公布輪候時間時,用了最長輪候時間以減少混亂,但卻予人很長的感覺。經多年投入資源後,部分專科如骨科的輪候時間已有下調趨勢,但有專科如眼科仍是上升的。
最後關乎藥物,醫管局每年的藥物支出,及佔總支出的百分比都在上升。雖然政府透過增撥資源,將一些曾經是自付的藥轉為特別藥,但多年來須病人自付的藥物,不論是透過「安全網」或真正病人自付,數字的上升趨勢很明顯。
現今標靶藥療效高,用後如常人一樣,但卻要不停服用。若一生人患癌機會是三分一,怎去應付這筆開支也要計劃一下,這還未考慮日後很多病都能找到變異基因,普通病也會變罕見病的情況。
政府和醫管局在保障市民能公平地得到適切治療上,做了不少工作。不公平之處肯定仍存在,還要大家繼續努力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