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両預防勝過千斤治療

陳仲謀醫生 | 2022-09-06
世界衞生組織提出人們「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年8月為止,全球死亡數字已經接近650萬,有超過6億人曾經染疫,相信各國人口將來的「預期壽命」都會下降,而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中的九千多名死者,大部分都屬於年老群組,所以近年獨佔鰲頭「全球最長壽地區」的位置,可能不保。
根據最新消息,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大幅跌至1996年以來最低。有人討論壽命長短和人的生活質素的對應關係:一個地區人口壽命的長短是否和該處的「快樂指數」掛鈎?香港長期以來的「預期壽命」均位居世界前列,但最新的「快樂或幸福指數」排名第81位,竟次於第80位的俄羅斯!這或者是香港最新一波移民潮的原因之一。
其實,很多人都認為幸福和快樂,視乎生活質素的高低,而不在於壽數的長短;而生活質素着重於身心健康,多於財富的多寡。所以,新一屆的特區政府在籌劃恢復香港經濟復甦之餘,還要積極營造本地700多萬人,蝸居於1114平方公里中的「幸福感」。香港是一個先進的國際大都會,早已沒有人餓死街頭。因此,所謂「幸福感」是首要建基於市民的身心健康方面。世界衞生組織大力宣傳「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不是將精神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放在對立位置上,而是強調相輔相成的作用。
現屆政府需要處理的問題非常多,而且在在需財,不能像某些國家一樣增撥資源於「精神健康服務」方面。可是,追本溯源,在提升身心健康上,預防遠遠勝於治療,而且是「本小利大」。最近,世界權威醫學雜誌《刺針》8月號,發表了一篇文章報道有關一位荷蘭學者對精神健康的研究,說明「疾病預防行動」,比「治療補救」更為優越,原文是「一盎斯的預防相等於一磅的治療」。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中國早有「預防勝於治療」的名言,又有「上醫治未病」(《黃帝內經》)的說法──首要工作是預防。本文嘗試通過上述的學術論文,希望和讀者交流意見,研究可以作出什麼實質的行動,而不是空口說白話。筆者從中國武術太極拳的心法:四両撥千斤的概念,引申適時的預防,是可以抵禦強大的襲擊,甚至「精神海嘯」。
達到「共贏」
眾所周知,世紀大瘟疫使人類的精神問題愈益嚴重,治療的需求遠高於實際的供應。西方社會的政策制定者和輿論,都深知人民「精神健康」的好壞影響深遠,並和其他疾病不同,會波及家人、社群,以至於整個國家。美國2015年在「精神健康服務」的開支,只佔整體醫療費用的2.4%。各方面都爭取有限的資源,所以精神健康服務界不要和「對手」競爭撥款,不能參加「零和遊戲」,而是商討互相配合的方案,而達到「共贏」的目標,甚至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果。
英國皇家精神病學院院長Adrian James,親自領導一個執行小組,支援所有對「精神健康」有幫助的團體及其相關的活動,希望全面加強患者對抵抗壓力的堅韌力和彈性。以適當的運動去治療和紓緩疾病,相信是各界的共識,但基於種種原因,很多時是知易行難。有人甚至提出以「優惠贈券」去鼓勵市民多做運動,但目前最佳的方法是將運動融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香港雖然地狹人稠,沒有外國廣大的場地作運動和休憩之用,但可以鼓勵市民安步當車,及增建方便以騎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的設施,並優化相應的配套,例如:維修站、廁所和觀景台等。
另外,政府應該下決心,以正確的邏輯思維,作系統性的部署,制定預防市民患上各種疾病的方案,例如:加大禁煙的力度、宣傳酗酒的禍害、教育市民有正常作息起居的習慣,及立法對「三高食物」(高鹽、高糖、高脂)的管制。在禁煙方面,紐西蘭政府做得最嚴謹,值得其他國家和地區效法。
隔代貧窮
世衞的研究報告,指出精神病患以基層組別中居多,就如特區政府所重視的「隔代貧窮」,有關當局必須盡早介入,以防積重難返。「三歲定八十」這句說話似乎有點武斷,但兒童成長的階段至為重要,對他們以後身心健康的發展極具影響,是不爭的事實。家暴和虐兒固然對兒童心理造成莫大的傷害,而父母不良的習慣,例如吸毒、吸煙、酗酒、賭博等都會對下一代烙下不能磨滅的陰影,形成世代禍延。
當然,這都是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絕不容易解決,但我們也不能袖手旁觀,到有不幸事件發生,才去作有限度的補救。政府處理這些複雜而源遠流長的問題,是需要具備高瞻遠矚的視野,持之以恒的決心,號召社會各界同心協力,以理順改革中途遇上的障礙。
外國學者認為任何變革,從構思到付諸行動,都會出現未能預期的漏洞和罅隙,使進展停滯,甚至以失敗告終。這些中間的障礙,研究人員或稱之為陷坑。如果不幸跌進陷坑,就要奮力爬出去;最好能及時預見而避開,或者用各種方法通過,而這都需要整體無私的通力合作。
無論是以上長遠的計劃,或是現在急於應付的困難,為着解決市民身心健康的威脅,都要以「整體的概念」,作為行動的準則。簡言之,就是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共同策劃,迎難而上,甚至要「摸着石頭過河」,最重要是永不放棄。
就政府最關心的問題──隔代貧窮,我們大可以通過上述理念,描畫更為細緻的解決藍圖,例如2000個名額的「師友計劃」。世衞的行動小組主席,倡議應用資訊科技於推廣「精神健康教育」,目的是使廣大市民(由小學至大學),都得到不同形式相關訊息,以應付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就如COVID-19的疫情不斷在變,各國政府因應本身的國情,也在隨時調整應對的策略,成功與否,在乎能不能洞燭機先,這便是預防的要訣。至於何時才介入個人的生活範圍?有學者甚至認為可以早於婦女懷孕期間,即由胚胎開始。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提升精神健康,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