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激反應

顧小培 | 2022-09-13
中文的「瘋」,原指「頭風」,屬頭痛的病症。

又一年的中秋節,再一次過去了。我們對月亮依依不捨。迎來一年中最圓最亮的月之後,賞了一夜,接着追了一夜,總得讓這情懷過去。中國人對月萌生不少遐思。詩人將月亮比喻為朋友:「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舉頭看見月亮,於是「低頭思故鄉」。蘇軾想到,分處兩地的親友,彼此都同時在觀看同一個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西方文化中,人們對月亮並無好感。他們將月與「精神錯亂」和「非理性」拉在一起。拉丁文的月亮「Luna」一字,帶來英語中的「瘋癲」(lunacy)。受到月光的過分影響,可以是moonstruck:發狂、迷亂、發呆。月圓之夜會有「狼人」(Werewolf)走出來。還有人將交通事故,甚至傷人的罪行,歸咎於月引力導致的潮汐漲退,以至月本身陰晴圓缺的變化。
中文的「瘋」,原指「頭風」,屬頭痛的病症。《集韻》:「瘋,頭病。」至於「癲」,則是「狂也」。魯迅有《狂人日記》。「狂」從「犬」,本身來自瘋狗症,那才與「瘋」現在的字義較接近。中國人從來沒有就「瘋」怪罪月亮。在西方,從前較常使用的英語lunatic(瘋子),現在一般已改稱people of unsound mind(心智不健全的人),稍為減少了其中的貶義。
腦(心智)的活動需有條理。縱使動起來情況激烈也不可亂。黃霑所說的「腦海大風暴」(Brainstorming),也就是所謂「思想激盪法」,操作過程中須有主持者維持秩序,大家發表的是天馬行空的念頭,不是狂言。
風暴中有滂沛的雨水,加以猛烈的風,兩者並施,互相影響,帶來更廣泛以至更高層次的互動。在「腦激盪」的活動中,那正是「自由聯想」能趨向「激烈」的動力;而「激烈」可導致意念更澎湃的湧現。
身體中尚可以有另一種風暴,是為「細胞激素風暴」,又稱「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基本上,激素是由細胞生出來、為「激」發某一些生理活動而設的蛋白質,屬一些體內操作的成「因」。激素的工作,包括與免疫細胞之間的互動。免疫細胞為了照顧身體的安危,自不免須起動及回應很多細胞因子處理的事宜,包括每當有特殊情況(例如受傷)發生時,推動「發炎」反應,令身體(尤其是出事部位)進入戒備狀態,以至進一步施行救亡舉措。過程中若去到「風暴」的激烈程度,大可會產生禍害。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