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不可逾

顧小培 | 2022-09-14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逝世後,英國國民對她表達的哀悼之情以至致哀的行為,自是可以理解的,也合乎禮。在香港,不少市民也前往金鐘的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獻花。若那是本於人情,出自對一位年高德劭長者的悼念,未嘗不可;否則如果逾越了,再而做出過分的言行,可真是「失禮」。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上星期去世。根據英國法律法理,英國的「皇」並沒有死,死的是伊利沙伯這個「人」。所以他們說:The Queen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女皇已逝,國皇長存)。這一次雖用上「女皇」、「國皇」兩個不同的字,內中其實並沒有替代的意思,只因一位是女性,另一位是男性而已。倘非涉事者屬一女一男(伊利沙伯及查理斯),撇開二人不同性別而言,整句說話會是「皇已逝,皇長存」。看似矛盾,實則統一,正正因為語中強調的是「皇」這個體制上的角色,而非個人。
因應上述「皇」去世的道理,英語將其死亡稱之為demise而不是一般的death。英國法律的原則理念是,在位君主的人壽一旦完結,其皇位在同時(沒有任何間歇)自動轉移給其繼承人,所以英「皇」並沒有在任何時段中消失。demise一字源自法國的一個法律術語,原來是用於不動產主權的轉移。在「皇」的離世時,發生了皇位的轉移,所以用上這個字被認為更貼切。
中國人從前帝皇死亡叫「駕崩」。何以用上「駕」字?因為那是帝皇的身份排場。《史記.范睢蔡澤列傳》有所謂「宮車晏駕」;《後漢書.輿服志》則說:「天子出,有大駕,有法駕,有小駕。」《禮記.曲禮下》早已闡明:「天子死曰崩。」另有較為委婉之語,如「賓天」、「登遐」,「遐」乃是「遙遠」之意。
自從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揭開了皇權沒落的序幕,英國皇室一向只是(已經蛻變為)一種象徵,凜凜然成為國家的體統。所謂「體統」,性質屬制度、規矩,事實上用於體面,代表國家的威嚴、威權、威勢、威信。那是眾多「王國」中尚須有君主之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作為皇室的一員,須有合乎其身份地位的行為舉止。至於國中之民對皇的尊敬,也是基於後者的身份象徵;無形中也表示了「對自己」(身為國民)的尊重。箇中原則道理,與我們面向國旗、國歌時保持的尊崇態度是一樣的。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逝世後,基於上文所述道理,英國國民對她表達的哀悼之情以至致哀的行為,自是可以理解的,也合乎禮。在香港,不少市民也前往金鐘的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獻花。領事館設弔唁冊供公眾悼念,這樣做的市民眾多。若那是本於人情,出自對一位年高德劭長者的悼念,未嘗不可;否則如果逾越了,再而做出過分的言行,可真是「失禮」。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