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安枕的醫療制度

侯鈞翔醫生 | 2022-10-24
照顧長者的健康,是全球發達國家和地區必須考慮的負擔。香港堪稱人均壽命全球第一,其實從公共衞生角度看一點也不可喜。

疫情稍為放緩,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期盼能有重新開放的一天。香港經濟的確需要急起直追。但不要忘記,本地醫療制度仍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照顧長者的健康,是全球發達國家和地區必須考慮的負擔。香港堪稱人均壽命全球第一,其實從公共衞生角度看一點也不可喜。其中一個指標是「老年撫養比率」:65歲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比率持續上升,2021年為282,即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供養282位年長人士。到了2041年,非長者勞動人口的負擔更大,約兩名供養一名長者。
香港醫療制度崇尚精英主義,長期偏重專科培訓,以「治療為本」,忽略基層醫療,無法對每個市民進行關顧。
「以人為本」護理模式,透過發展基層醫療和社區護理,促進醫社合作等,讓病患者於就近社區內得到綜合護理,從而減輕現有醫療系統負擔。
傳統中醫學是一直以來為大眾所採用的智慧和材料,本港幾乎有一半人口用它來治療疾病和強身健體。
中西醫療在制度上不平衡,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這門學科在1997年之後就已經受到政府監管,可惜在第五波絕望的關鍵時刻,卻只有部分個人中醫及團體走出來,自發支持民間。
公私營合作市場是長期解決香港醫療問題的一個重點,可惜,全港枉有大批可以動員的生力軍,卻缺乏統籌配套。私家醫生、私家醫院和醫療機構各自有發展和規劃。這麼多年,有關持份者遲遲未有作出任何方案,建構平台,以致疫情殺到時亂作一團;遙距診治也缺乏指引,令人無所適從。
疫苗是保護個人以及城市群體的重要基石,目前兩極人口注射比率還不理想。當局仍需推廣,提高接種比率。
作者為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減輕醫療負擔,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