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安之

勞思傑醫生 | 2022-10-28
有不少老人家說,人生最後的歲月是一生中最燦爛。

《禮記.禮運》有載:「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段句子源於孔子二千多年前仕於魯國時,參祭後有感而嘆。
中國為禮義之邦,古時傳統理念的大同世界及大道之行,在當今老年及慢性病患急劇遞升的世代裏,更值得我們去思考。行醫者以仁為本,對老年病者惻隱關懷之心,至為重要。在現今香港社會,年老者皆可安享晚年,各有合適的歸宿嗎?
年華或可老去,但求取健康的心態及志向可更為堅定。在老年健康角度看,一切均由預防開始。預防遠勝於治療,年長人士由今日開始絕不為晚,年輕朋友更加要坐言起行。
就以骨質疏鬆為例,30歲後骨質便開始流失,年輕時做多些運動可提升骨骼質量,預防老時骨折;年長時更應持續健身,保持體力及訓練平衡,減少肌肉流失及預防跌倒。
再以認知障礙為例,本欄9月30日〈老有所思〉一文已提醒大家毋忘健腦,勤於思考閱讀,活到老學到老,做個精靈長者。年輕和壯年時準備多些「認知儲備」,以備老時所需。
亦以精神社交健康為例,退休後多了空閒時間,更適宜發掘新志趣,怡情養性,多與友輩聯繫,弄孫為樂,長幼共融。若精力仍然旺盛,更應繼續回饋社會,發揮自己專長,扶助弱勢人士。施比受更為有福。
老而彌堅
預防性老年醫學(Preventive Geriatrics)是老人醫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任何一個老年疾病進展的過程裏,預防策略皆可予以採用。預防性治療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的不同階段,每一階段都攸關重要。
及時注射新冠及流感疫苗,預防染病、重症及死亡風險,便是最好的一級預防。癌症是老年人常見病患中最可怕疾病之一,如大腸癌、肺癌、乳癌、子宮頸癌等,若能定期參與癌症篩查,及早發現根治,便是絕佳的二級預防。即使不能根治的慢性病患,像高血壓、糖尿病等,但若賦能長者及照顧者妥善管理,做好三級預防,避免出現如中風、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等複雜後遺症,壽命及生活質素自可維持或提升。
隨着地區康健中心陸續投入服務,基層醫療加以推廣,公私營合作進一步落實,香港長者健康有望改善。在推動政策促進成效之際,有數個細觀及微觀因素值得仔細考量。
首先,每位長者社會背景各異,對健康推動的認受性不盡相同,除了善用醫療券外,更要深化社區推廣及發掘其他誘因。其次,老人家身體健康情況各有不同,每個個案處理絕不一樣,相比其他醫療情況,更需要個人化處理,一刀切應對難以奏效。
再者,老人不會是一人一病症,而是一人多病症,需要綜合性老年評估,若只頭痛醫頭,忽視了全人基礎需要,甚或製造更多醫療索求,或會適得其反。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有云:「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意思是說,細細想來人老也有好的一面,看通了便無牽無掛。即使日到桑榆二星之間已是暮境,但晚霞仍可照得滿天。這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詠老贈夢得》一詩,深情比喻以作鼓勵。
落葉歸根
往往有不少例子,病者們細說他們人生最後歲月,是一生中最燦爛。其中一個個案,願與讀者分享。話說多年前,一位近九十歲的婆婆,患有晚期癌症,幸好她的痛症及其他症狀,及時得到紓緩。婆婆頭腦清醒,原是沙頭角居民,多年前隨兒子移居愛爾蘭,一家勞碌從事唐人餐館行業。今次因病回港醫治,兒子亦孝順返港伴隨。病情穩定後,婆婆主動提出,欲回愛爾蘭在家辭世。醫療團隊二話不說,開始策劃籌備。但在關懷了解婆婆期間,驀然發現原來婆婆情繫的不是愛爾蘭,而是沙頭角。
原來婆婆及兒子誤以為不能在香港居家辭世,故無奈地選擇返回愛爾蘭,其實婆婆心願是落葉歸根,臨終時家人可守護在旁。
長話短說,經過一番努力安排,婆婆出院回歸沙頭角,病痛繼續得以紓緩,最後安詳在家離世。兒子其後向團隊致謝,深感欣慰婆婆最後階段是含笑而終。
居家終老,曾幾何時在上世紀中香港是一個普遍可行的情況。在新冠疫情之下,在家安辭離世再度成為一個病者及市民關心的議題。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家居或處所安老以至終老,是老年學及紓緩醫學之黃金標準。居家終老,其實要由穩妥的居家安老開始,容許筆者稍後再與讀者深入探討。
在家安詳辭世殊不容易,需要專業外展醫護服務,精準妥貼照顧臨終者各式症狀;家人的照顧知識、技巧及壓力要有足夠支援;家居大小、環境及配套等等,亦在在需要配合,而現有的香港居住環境,不是每一戶都可以這樣做。
但無論如何,若病者自主意願如上文婆婆般有堅決意志,而家人們亦能全心全意協力實行,醫療及社會各界人士便當迎難而上,做到如白居易在《策林四.養老》所說的「使生有所養,老有所終,死有所送也」。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關注長者晚年生活,防老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