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式提振精神健康

陳仲謀醫生 | 2022-11-01
人一生之中日子有難有易,所以我們應該「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上一期介紹了有關「世界精神衞生日30周年」的點滴,道出人類精神健康每況愈下,並建議讀者考慮接種筆者所創之「精神疫苗」:運動破愁城,社交滅心魔;遠離煙酒毒,識食見艷陽。
10月10日當天,全球精神健康服務界的持份者,紛紛發表言論,公開自己研究所得和相關經驗,讓有需要人士參考使用,希望減緩「精神海嘯」的襲擊。
世衞大聲疾呼「沒有精神健康,便沒有健康」之言論,大概無人會異議,但應對和解決之法則五花八門,各適其適。由於精神病種類很多,內外的影響十分複雜,所以發病原因可謂千頭萬緒,當然沒有單一秘方去醫治。
何謂精神健康?總括來說,是指人的心理質素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應付各種問題,而不會感到左支右絀,其中包括:自尊心、自信心、人際關係、情緒管控、解決問題及對將來的盼望等。隨着人類文明日益發展,上述問題引起之病因愈加錯綜複雜,有些更是莫名其妙。藥物治療雖然有相當進展,但是仍然追不上實際需要。本文是從生活起居角度,綜合業界9位專家意見,與讀者分享提振精神健康的「秘訣」。9位專家皆是業界翹楚,排名不分先後,不能類比「如來神掌」武功的九式,不以臨尾一式「萬佛朝宗」最為犀利;而是因人而異,各適其適。
笑對人生 哭笑自如
第一位是精神科顧問醫生:他認為「一笑解千愁」,發自內心的笑容對自己工作「有百利而無一害」,不但於己有益,也能感染病人及其照顧者,對治療或會事半功倍;相反,就可能事倍功半。可是,最近在日本出現了「6個微笑抑鬱症」報道,述說掛在面上的笑容,反而是抑鬱症症狀;因為這都是假裝或是被迫的微笑。
一是上班一族在職場,整天掛着標準笑容,下班卻笑不出來。工作上受了挫折,仍然若無其事,以表現自己堅強信心和實力。二是為了工作需要,有些管理人員要保持形象,強顏歡笑,為了要維繫其領導態勢,遇到困難,不敢尋求協助,特別是下屬的幫忙。三是若沒有笑容,便害怕別人擔心,又不想拒絕相關幫助,這顯然也是自尊心在作祟。四是在社交平台上展現自己興奮快樂的相片,掩飾內心愁苦和忐忑不安。五是在別人批評時仍然保持笑容,盡力壓抑暴漲情緒。其實,患有抑鬱症人士對別人不友善的說話非常敏感。六是以微笑作為自我保護工具,因為害怕找人傾訴會遭受嘲笑,怕會進一步受傷,所以他們或者在人前是「開心果」,獨處時卻跌進情緒漩渦。
以上6點都是「反面教材」,希望各位都能夠與之背道而馳:笑對人生、笑對憂患、哭笑自如;但不必笑罵由人,而應該據理力爭。
第二位是靜觀治療師:「靜觀」(Mindfulness)在近十多年相當流行。靜觀是出自佛教禪定、打坐和冥想等修為;由美國某著名大學學者,盡量淨化所有宗教元素,成為一種嶄新心理治療方法。這位專家一早一晚都會進行靜觀,利用內在潛能,釋放積累的精神壓力,像倒垃圾一樣;在清空一片下,自我反省,視外在得失為糞土,成就心靈淨土。不過,有些其他宗教人士,對靜觀源於佛教,心存疑慮;亦有不少人心猿意馬,不能集中精神去摒除雜念,未能享受這種療法的好處。無論如何,靜觀療法已被很多大學納入為訓練臨床心理學家的課程中。
第三位是臨床心理學家:他經常提倡生活要作息有序,所以主張不要連續不斷地長時間工作,而要在適當階段停下來,休息一下,所謂「工作,休息,再工作」。眼見這幾年,香港市民精神擔子愈來愈重,他呼籲我們要懂得適時「放空」(放鬆神經,暫停思考),才可以釋出情緒紛擾,清空腦袋,注入正能量,使人恢復鬥志,就如手機電池需要在適當時間充電一樣。
勝固欣然 敗亦可喜
第四位是精神科醫生:他愛好做運動,因此鼓勵市民經常舒展筋骨。醫學界已經肯定恒常「有氧運動」可以調節大腦內多種「神經遞質」的分泌和傳輸。他本人亦經常進行靜觀,並指出這種冥想形式,猶如替大腦做運動,與體力運動相類,而且是相輔相成。
第五位亦是精神科醫生:他從心理角度出發,認為人們處於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對將來發展茫無頭緒,缺乏安全感,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日積月累,便會出現病徵。中國古語有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部分港人面對去留抉擇,猶豫不決,寢食難安。他強調大家要「活在當下」,切勿對未來的事情有過分揣測而衍生焦慮;反過來是「不必憂慮,要尋快樂」(Don't Worry, Be Happy)。曹操名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短歌行》)之悲觀情懷,是不足為訓的,只會導人鑽牛角尖,因為「酒入愁腸愁更愁」。
第六位也是個醫生:他認為「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能醫不自醫」;小心留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不但要吃得好、睡得足,還要廣結善緣,因為「施比受,更有福」,這和筆者倡議的「精神疫苗」,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七位是心理學博士:他認為切忌對自己有過分要求,尤其是不應自責── 即是接受自己弱點,理智地安於現狀。他也鼓勵大家多去旅行,以接觸新事物,獲得新體驗去充實自己。
第八位是精神健康顧問:他提議我們飼養寵物,特別是貓狗,因為牠們可以和主人產生互動,形成雙向性的正面情緒。他是個「汽車發燒友」,認為「遊車河」最能放鬆心情,是梳理情緒之靈丹妙藥。
第九位是精神健康教練:他覺得人一生之中日子有難有易,應該「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最要緊是有高度靈活性和嶄新思考去解決問題。
歸納來說,提振精神健康的法則,是各取所需,和用藥一樣,在適當配對和整合下,自然會得到理想效果。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提振精神健康,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