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雜談

王建芳醫生 | 2022-11-08

近來在香港熱烈討論的醫學問題,除了新冠肺炎,另一樣就是類鼻疽。
今年至10月31日為止,共錄得34宗類鼻疽個案,當中大部分集中在深水埗區,有數宗死亡病例,跟過往每年少於10宗個案有明顯分別。
袁國勇教授親自出馬,去到不同地方搜集樣本,嘗試尋找類鼻疽的源頭,雖然在配水庫泥土樣本找到類鼻疽細菌,但至今源頭仍未能確定。

 

類鼻疽傳染途徑為接觸受污染的環境,主要是泥和水。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泥土和水的細菌。傳染途徑為接觸受污染的環境,主要是泥和水。我們知道在泰國,每年就有多於2500宗確診個案,是當地第二常見的敗血病病原體。這些類鼻疽患者,大多來自泰國東北部,是從事和稻田工作有關之人士,因經常和泥土有接觸,就有機會感染這種傳染病,死亡率高達40%,是泰國當地極受關注的傳染病之一。
香港以往也有零星類鼻疽個案,卻沒有集中在一個地區發現。我以往也曾見過患有類鼻疽的病人,最後見的一位,是一個有毒癮的中年女士,住在荒廢村屋,四野無人,且常有水浸情況。她因發燒不適入院,除了腳上多處有傷口、腿上有蜂窩組織發炎之外,入院時也有肺炎;在她的痰樣本中,就找到類鼻疽伯克氏菌。除了肺炎,類鼻疽也可引致腦炎和腦膜炎,幸好她早來求醫,所以能及時控制感染,未有出現敗血病或腦膜炎。但是,這位女士也要住院3星期才能康復,可見類鼻疽不是一個可以掉以輕心的病。
與水關係密切
提到類鼻疽,就不能不提它和香港歷史悠久的水族館之關係。香港第一次找到類鼻疽伯克氏菌,不是在人類樣本,而是在一隻海豚身上找到。這正正反映了類鼻疽和「水」的關係有多密切。我多年前認識一位在該水族館工作的獸醫,就是研究類鼻疽伯克氏菌作為她博士論文的題目。雖然暫時並沒有供人類使用的類鼻疽疫苗,不過多年前,水族館獸醫就曾經研究使用類鼻疽伯克氏菌滅活疫苗,減低海洋動物的感染率,成效顯著。

香港近來的類鼻疽個案,多數出現在深水埗區。(法新社圖片)

有研究發現,雨水多的時候,類鼻疽個案也同時上升。

除了泰國,另一處常有類鼻疽個案的地方是澳洲北部,屬較炎熱地區。當地熱帶病專家對類鼻疽的研究同樣非常深入,他們發現,類鼻疽個案數目乃與雨量有密切關係:雨水多的時候,類鼻疽個案也同時上升。這非常合理,因為下雨有機會水浸,把泥土裏的類鼻疽伯克氏菌帶到泥土表面,污水也有機會直接接觸到人類,所以感染的人也有所增加。類似情況,在我國海南省所做的數據分析也有發現,不同之處是海南省類鼻疽個案的增加和颱風有關。
在實驗室裏,要辨認類鼻疽伯克氏菌並不困難,皆因它在固態血液培養基上生長兩天後,會變成有皺褶的菌落;另外,使用一種具選擇性的愛式固態培養基(Ashdown's agar),它呈乾燥皺褶的紫色菌落,我認為還蠻漂亮呢!
抗藥性個案不多
治療類鼻疽的時間,比一般細菌感染長。治療初期,多會使用靜脈注射的抗生素,為期兩星期或以上,等情況穩定後,還要服用最少3個月口服抗生素,預防復發。可以用於治療類鼻疽的抗生素其實選擇有限,可幸現時抗藥性類鼻疽個案並不多。
在泰國,由於類鼻疽個案和耕種有關,預防方面集中於農民的教育,鼓勵他們使用水鞋和保護衣等,減少因皮膚接觸病菌後感染類鼻疽。在澳洲北領地,每一個類鼻疽個案的伯克氏菌種株,都會作基因分析,和動物與環境樣本分離出來的類鼻疽伯克氏菌做比對,了解它們之間關係,檢測可能引致爆發的源頭。
類鼻疽伯克氏菌有個「近親」,名叫Burkholderia thailandensisi,單看名字就知道它和泰國有關。類鼻疽也有一個「朋友」叫鼻疽,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多見於馬驢騾。有機會再和大家介紹。
撰文 : 王建芳醫生_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類鼻疽疑受環境污染影響,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香港近來的類鼻疽個案,多數出現在深水埗區。(法新社圖片)

有研究發現,雨水多的時候,類鼻疽個案也同時上升。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