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家庭醫生

陳鍾煜醫生 | 2022-11-10

家庭醫生早前上門為七十多歲的張婆婆診治。她頗虛弱,也甚覺頭暈,不敢也不想外出。她最近也因為太頭暈,曾數次被送到急症室,做過一些檢查,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問症後,原來她有憂鬱症病徵!醫生經「醫健通」查閱她一些抽血報告,排除部分緊要情況後,為她處方藥物及跟進。
像張婆婆這樣的個案,屬於高風險病人;如果她有一個固定的家庭醫生,而公營醫療醫護同事也清楚知道這位家庭醫生,那麼雙方都較容易溝通;醫院同事有需要時,也可以讓病者找他的家庭醫生跟進,而不需要病人次次都去急症室或繁忙的公營服務跟進!而家庭醫生在掌握到病人較多資料的前提下,也可以較有信心去處理病患情況。
醫管局於九十年代引入家庭醫學專科訓練課程,於1996、1997年較大幅度開設家庭醫學訓練名額。
奈何三十多年來家庭醫學發展緩慢,也受制於種種原因,每年三四十個培訓名額去增加社區上家庭醫生的速度,實在難以配合真正需求!
照顧全家
家庭醫生,照顧你全家。由出生到蓋棺,家庭醫生都應該是每一位(即不論有錢人士、中產或草根階層)市民在醫療需要上的第一個接觸點(即所謂「基層醫療」)。一個有足夠培訓的家庭醫生,對市民大部分常見病及長期病患如糖尿病、情緒病等,都可以處理;如果病人情況嚴重,家庭醫生也可以為病者在複雜的第二層專科醫療或醫院系統作轉介導航。病人及家屬即使在轉介後,若有不明白地方或病況有變等,也可隨時回去找家庭醫生查詢。

家庭醫生應該是每一位市民在醫療需要上的第一個接觸點,即「基層醫療」。

家庭醫生絕對可以作為每一位市民健康的夥伴;可惜絕大部分市民都未有自己的家庭醫生。有病時,也未必會嘗試看同一位醫生;也可能看診一兩次後,覺得未有改善,便找其他醫生再診治,此即所謂Doctor shopping。此舉其實對自己可能弊多於利!基層醫療醫生初步接觸病人時,往往是病者在疾病起初階段,病徵未必浮現清楚;醫生需要透過時間和病情變化去修正最初的診斷。
如果病人轉換醫生頻密,基層醫療醫生較難掌握病情變化,從而較難作更準確之診斷。而且「跟進」的醫生往往連以往藥物資料也沒有,其實這樣對病人未必有好處!
外國情況
家庭醫生制度在英國澳洲等地發展多年。在「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下,家庭醫生可謂整個醫療系統的基石,所有市民都需要有自己註冊的家庭醫生;市民有醫療需要,均可向所屬家庭醫生求醫,有需要時,才轉介至其他專科。
此制度下,家庭醫生也擁有一些資源可作分配,而當病人的各種慢性疾病控制達到一定績效指標,醫生也可得到一定額外資源。我國家庭醫生制度發展較遲,但進展相當快。據資料顯示於2011年在部分城區試點成功後,約在2016年在全國各地開始推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預計到2035年時,家庭醫生簽約率可達75%!
家庭醫生註冊登記制度,即市民登記有自己特定的家庭醫生,究竟可否也在香港實行?筆者十多年前已思考這個題目,當時覺得在香港地不可行:Doctor shopping太盛行、隨處也是診所、市民也完全沒有家庭醫生的概念!
近年再思考這個問題,也同樣覺得難行,但我們的醫療系統面臨極大困難,公營系統爆煲、公私營失衡、人口老化、慢性病及情緒病等盛行,再加上疫症大流行……如果我們的一線/基層醫療能由一個以家庭醫生為主的制度去擔當,相信情況會有所不同。

近年的疫情揭示了香港醫療制度存在很多問題。(中通社圖片)

施政策略
個多月前,筆者在一個醫學論壇上向其中一位講者、前任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主席李國棟醫生提問:家庭醫生登記制度,究竟可否也在香港推行?李醫生給予的答案是肯定的。
要邁向這個目標,絕不容易。筆者有以下幾個建議:
1.「目標人群」,可先揀選長者或有長期病患人士;
2.「資源分配」,以錢跟病人走的原則,配合醫療券,向目標組群大幅增加資助,讓他們到所登記的家庭醫生接受治療跟進;
3.「着重預防」,給予一定資助讓市民到所登記的家庭醫生,作定期簡單而又符合實證醫學的身體檢查或防疫注射;
4.「質素保證」,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必須有一定程度家庭醫學培訓,或參與過家庭醫學的考核,每年有參與足夠的持續醫療進修課程,並且要用「醫健通」平台溝通。這樣,市民有自己所登記的家庭醫生,醫療系統其他醫護人員也清晰知道病人的家庭醫生,那麼像上文提到張婆婆等例子便可以處理得更好。
下筆時特首發表的《施政報告》,在醫療篇幅上,「一人一家庭醫生」為一大亮點!我們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多年來,一直有此呼籲,到了這刻,政府終於把這個重要方向寫入施政策略!
由口號到政策落實,中間的路非常長,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起步,必不能到達目的地。政府籌劃多時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即將推出,希望各界都多加留意,多發表意見!
www.hkcfp.org.hk
撰文 : 陳鍾煜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家庭醫生對基層影響,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近年的疫情揭示了香港醫療制度存在很多問題。(中通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