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導鬱結

顧小培 | 2022-11-15
每年10萬人之中約有12人選擇自己了結殘生。這裏面的所謂「殘」,不一定殘廢老邁,往往只是個人主觀上「生無可戀」的想法而已。

所有生物最終都不免會死亡。以人類而言,全世界的死亡事故中,有0.15%源於自殺;再輔以整體平均死亡率來計算,每年10萬人之中約有12人選擇自己了結殘生。這裏面的所謂「殘」,不一定殘廢老邁,往往只是個人主觀上「生無可戀」的想法而已。
至於「為什麼生無可戀」,很多時由於殘廢老邁,令其失去生存樂趣,甚或陷於難以忍受的痛苦之中。所以,一般來說,自殺通常在70歲以上的年齡族群中最常見。不過,自殺畢竟不是生理缺陷導致的「病」,箇中並沒有生理機能方面沿襲變化的成因,所以,年老身殘,只屬林林總總引致自殺念頭的遠因之一。更直接的殺手是那個「念頭」。
念頭可以飄忽,也可以倏然而至,不但難以觸摸,更經常是情緒產物。在現今這個「因種種環境因素、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而充滿各式各樣壓力的社會中,自殺念頭每每一觸即發,再而一發不可收拾;在入世未深、把持不定的年輕人身上,更容易引致極端後果。
自殺念頭更是能感染的。從而走出了「自殺協定」(Suicide pact)這東西。若以法律觀念來剖析,「協定」源於「共識」(Consensus),也就是「一致的意見」。在兩個有相似不幸遭遇的人之間,可以萌生互相同情、同病相憐的感受,其中一個若再進一步,抱絕望的想法,另一個很容易會跟隨。
自從有了互聯網,人與人之間多了一些網上的接觸,那比較一般正常社交來得更為「閉環」。這樣子隱蔽和孤僻的交往,可以令情緒加倍地偏執,從而產生的共同安排,包括「自殺協定」,也就更容易承順跟從。例如日本,與互聯網相關的自殺協定一直有增加趨勢。現今較從前更多年輕人獨自生活,他們有可能個別因「想唔開」自殺而死;通過互聯網連繫,與同道的陌生人一起自殺的案例,愈來愈普遍。
箇中道理其實很弔詭。「諗唔開」的情況,每每是孤立無援的後果。如果在孤立中恰恰碰上興趣和理想一致的「同志」,儘管大家並不認識,也會有共鳴以至一致行動。這方面拆解的方法,是給予適當的宣洩渠道,令「死結」得以解開。撒瑪利亞會為企圖自殺的人提供支援。他們採取的方法,並非講生死的道理作勸導之舉,而正正就是擔當聆聽者的角色,讓求助人能藉傾訴走出困境。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