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創傷後壓力症

李浩銘醫生 | 2022-12-08

陳先生在疫情下多了時間在家工作,因此常常和太太吵架,心緒不寧,夜晚睡得不好。
一個月前,因為沒有精神,在高速公路上撞車。他的私家車撞上前面的貨車,他頭部受傷,斷了三根肋骨,左手亦骨折。醫生做了緊急手術,成功修復他左手的斷骨,雖然保住了性命,卻也要住一星期醫院。
他出院後在社區診所覆診。他左手的骨折漸漸復元,肋骨亦已經慢慢連合了。醫生見他已經逐步康復,本想應該沒有什麼大礙,但說着說着,他卻說出了一些異常的情緒,令醫生開始特別關注。

因為患者有逃避傾向,創傷後壓力症往往難以被診斷。

他每次看見車輛,就感覺無比害怕。他時刻都比以前警覺,每次在電視上看見汽車,就非常緊張。對於交通意外一事,又產生強烈的罪疚感。電話一響,就飛撲去接,怕是醫院打來。
最近他又出現了新的情緖變化,開始害怕看新聞;凡有關交通意外的報道,他都要逃避。他的思想變得很負面,對於醫生建議一些安全駕駛措施,他都認為沒用,只以苦笑置之。夜晚家中很靜,他一想起那次交通意外,就躲在被窩裏發抖,一個人流淚到天明。
破壞既定公式
醫生一邊聽着,一邊在想,他很可能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下稱創傷後壓力症),他也很想知道自己是否患了精神病,醫生就和他探討這個常常被忽略的焦慮病症。
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裏,一些固定了的生活方式和既定期盼,成為了很多人的公式。但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如天然災害、意外事故、暴力事件或關係破碎,就破壞了平時既定生活公式,對我們可以產生很大衝擊。
例如陳先生從沒想過自己會遇上車禍,這次突變,在他世界裏是一個全新的現實,太過突然也不能接受,進而產生了創傷後壓力症三大主要病徵。
留意三大病徵
第一是「提高了警覺性」:他時刻都在緊張狀態,提防傷害再臨,例如電話一響他就飛撲去接。持續警覺使人很疲累,他睡得不好,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是「逃避」:創傷後壓力症患者會逃避創傷或與之掛鈎的事物,例如他逃避有關馬路的資訊,又不敢接近車輛。逃避既可以是一種本能,也可以是一種病態;診症時,因為患者的逃避,創傷後壓力症往往難以被診斷。
第三是「場景再演」:患者會常常在腦海中恍似看見創傷發生時場景,陳先生便常看見交通意外發生時的一幕,有如重複播放錄影帶。這種情況,在不同患者身上也有差異,如果經歷了交通意外,患者可能會再看見意外發生時的情景;如果是天然災害,患者可能會再見到地震或山泥傾瀉時的一刻。
陳先生問道:創傷後壓力症很多人有嗎?可以醫好嗎?
創傷後壓力症頗普遍,100人之中,有7個人會在一生裏任何時間患上這病症。因為患者有逃避傾向,診症時可以收起自己受創傷的故事,所以這個數字可能是被低估了。
創傷後遺症是可以治療的,可使用藥物治療,這個病屬於焦慮症系譜的精神病症,用血清素補充劑相當有效。以上三大病徵對患者來說相當痛苦,醫生一般需要用上較高量的血清素,份量可以因應患者反應而調節。血清素可以有一些副作用如腸胃不適,有些患者則會出現失眠情況,通常在頭兩星期較明顯。覆診時,醫生會按情況調整藥量。
心理治療有效
另一個相當有效之方法是心理治療。治療師會和病人談話,從中找出患者在思維上未能釋懷的原因,或創傷經歷對他思想衝擊的癥結所在,從而作出建議來糾正。這是一門很個人化的治療,重點是找出患者在思想上之癥結,並幫助他重新評估創傷經歷對他的意義,或是幫助他重新面對一些他害怕的事物,甚至是提升到可以用其創傷經歷去安慰其他有相同情況的人。

除藥物和心理治療外,PTSD還有其他療法,如情感書寫也相當有效。

其實創傷後遺症還有其他治療方法,例如情感書寫、靜觀治療等。不同方法適合不同的人,例如情感書寫就是鼓勵患者在毫無任何預設規範下,放心寫出個人經歷,反思傷痛的意義,以及如何為將來人生做安排,以防傷害再臨,甚至超越傷害本身而有更全面的未來人生。
靜觀治療則是一種運用感官的療法,患者可以在一個安靜環境裏,在指示下放鬆身心,感受當下,從而把握眼前,慢慢地放開創傷經歷。
這世上有很多人在沉默地受苦,其中有活在創傷後壓力症裏卻沒有人知道,甚至連自己也不知道。創傷後壓力症如得不到適當治療,可以變成慢性創傷後壓力症,病徵會更持久,更難以發現,更可以併發抑鬱症,甚至自殺。創傷後壓力症是可以治療,受創傷病人需要注意,家庭醫生也會留心,以求及早發現,及早醫治。
www.hkcfp.org.hk
撰文:李浩銘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疫情產生創傷後遺症,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