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愛情!

李維榕博士 | 2022-12-11

這個7歲大的小女孩,一步都不肯離開媽媽,見到我們的團隊就像如臨大敵,簡直生人勿近。而這年輕母親,是精神科醫生轉介來見我們,據說她有憂鬱症,並且患有慢性疼痛。
母女二人一方面是難分難解,一方面又會爭吵得互相動武,父親在旁完全幫不上忙。
這種三人組合十分普遍,往往都有一個超能幹的母親,威風凜凜,孩子只聽她,相比之下,父親就顯得格格不入。
加上母親生病以來,需要長時間入院治療,女兒被迫與她分隔,母親出院後更是寸步不離。後來全家人又染上冠狀病毒,孩子更是缺乏安全感,自此就像樹熊一樣拚命抱着母親不放手。
母親說:「我是個急性子,有時受不了孩子的糾纏,就會與孩子一起失控,大聲吆喝!」找丈夫來幫手,又怪他用力過猛,弄傷女兒。就是這樣孩子追着母親,母親追着父親,父親追着孩子,三人追得團團轉。
很多父母都說,有了孩子後才產生問題,其實孩子在夫妻關係當中扮演着一個重要的平衡角色,如果夫妻之間得不到適當支持和滿足感,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去填補和滿足這個需要。但是這樣容易造成母親與孩子結盟,而父親就成為弱勢,如果孩子出現問題,父母就無法有效地處理。遇到這種情況,就不是親子技巧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家庭倫理問題。
每個家庭都有一套成員之間的行為規範或準則,所謂家庭倫理。這個準則會因時因地而有改變,但是一般而言,在人際關係的網絡中,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角色和位置;例如父母的角色是主持大局,如果他們不能互相支持和尊重彼此分歧,其他家庭成員就會失控。
這種現象,在父母管教孩子的互動中,就會一覽無遺。像上述這個女孩,不肯上學,只想纏着媽媽,但是每次父親來幫助,又會惹得妻子對他生氣。母親是個喜怒形於色的女士,說話乾脆,父親卻是不擅辭令,很難才引得他肯發言。一個是急先鋒,一個是慢郎中,結果是母親獨自與女兒周旋得不勝其煩,父親坐在一旁毫無作為。
仍存着嚮往
母親說:「沒有辦法,唯一可做的就是把人抱着!」
我們故意問:「是抱着爸爸嗎?」
母親當然抱的是女兒,她向丈夫打個手勢,表示「抱他才怪!」
「親子而不親丈夫」的家庭關係,往往鎖死了每個家庭成員的角色,讓每個人都沒法有效地發揮自己的能量,也是造成很多孩子無法離家的根源。這個孩子只有7歲,除了母親,對誰都沒有興趣。不幸的是,有很多十幾二十歲的青年人,同樣是十分誇張地綑綁在同一模式的家庭關係中。有些青年人甚至把母親變成自己的強迫症對象,亦步亦趨,重複提問,連母親都承認被迫得抓狂。而且孩子年齡愈大,就愈需要各種病症來「合理化」這種對母親的依附,很多精神病態就是這樣形成的。這種依附對象大多數是母親,但是也有不少例子是父親。
因此,我們的家庭治療過程,往往都會從探索這種家庭結構開始,首先了解它的來龍去脈。
母親告訴我們,她與丈夫結識多年,兩人本來十分親密。有了孩子後,他們那一急一慢的步伐就備受考驗。妻子能幹,丈夫就顯得特別遲鈍,而且雙方母親健在,不時會過來幫忙,男人笨手笨腳,只是多餘的擺設。
孩子自出生開始就睡在父母中間,從來沒有離開過,夫妻說可以維持房事,我們認為已經是奇蹟。

有哪個母親真的毫無憧憬,只想與孩子為伴?缺乏愛情滋潤,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好在這是一對年輕夫婦,對愛情仍存着嚮往。妻子說:「我不想過着只有孩子的生活,我需要愛情!」但是丈夫萬分苦惱:「每次我想幫忙,都被罵個狗血淋頭,我實在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對!」
找到新出路
這才發現,丈夫的幫忙,就是用力把女兒從妻子身上拖走,他不知道當一個7歲的孩子發起勁來,不是用蠻力就能抵擋,只會一發不可收拾。幾經周折,妻子終於告訴他說:「其實,你只要支持我,親近我,我就有辦法安頓孩子!」
說得有理,但是怎樣親近妻子?丈夫戰戰兢兢,眼睛只盯着孩子看,不知道多久沒有看過妻子。妻子說:「不要抱孩子,抱我就成!」
我們索性請他們站起來,二話不說,讓夫妻二人靜靜地互相擁抱5分鐘。原以為孩子一定不肯退讓,出乎預料地,她不但沒有企圖霸佔母親,還在旁為他們打氣,叫他們要「親親」。我們團隊的精神科醫生把手錶借給她,她專心一意為父母計算擁抱時間。
還以為孩子的過於依附是因為害怕失去母親,現在看來,更像是為了父母關係的不協調而焦慮。
原來還是孩子最了解母親的心事,因為不管年齡大小,女性最大心願仍是在於兩情相悅!有哪個母親會真的那麼毫無憧憬,只想與孩子為伴?缺乏愛情滋潤,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才會讓我們無法身心舒暢。
母親的一句「我需要愛情!」就為這個家庭找到新出路。而我們團隊也在目睹他們的擁抱中,再次深深地感受到追求愛情的重要!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