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得當

顧小培 | 2022-12-30
所謂「質勝文則野」,一個人循自己天性肆意而為,毫不修飾,就會是「文化淺薄,流於落後、野蠻」。

查中文字典一般是根據「部首」,例如「嘩」在口部,「樺」在木部。方法其實不完全理想,因為一個字裏面,可以包含多個部首,不熟習者難以取捨。現在一些字典有創新的檢字方法,把字中多個部首都用上,例如「雷」本應在雨部,田部也列入,只不過後者不示解釋,指引往雨部查究。曾有一本另類字典,排字方式偏偏捨部首而為,例如將嘩、樺,譁、燁、韡等放在一起。有時執筆忘字,可以往這裏面找,可惜書已不知所終,一般書店亦不見有售。
有道是「有邊讀邊」,碰上一個不諳其音之字,往往取其部首以外的字照讀,但未必盡然。就上述例子來說,譁發音如「娃」,燁發音如「葉」,韡發音如「偉」,完全不一樣。有個笑話:若有人說你「文質杉杉,風度翻翻」,不須動怒;他的意思是「文質彬彬,風度翩翩」。
「文質彬彬」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是線條交錯圖案,泛指(形於外)花紋。「質」是內在,也就是事物樸實的根本特性。「彬」在此解作兩者配合得來適當的樣子。
以人而言,南懷瑾老師解釋:「『質』是樸素的本質,『文』是人類自己加上去的許多經驗、見解,累積起來的這些人文文化……原始的人與文明的人,在本質上沒有兩樣。餓了就要吃飯,冷了便要穿衣……但本質必須加上文化的修養,才能離開野蠻的時代,走進文明社會的軌道。」
所謂「質勝文則野」,一個人循自己天性肆意而為,毫不修飾,就會是「文化淺薄,流於落後、野蠻」。但如果太過着重外表,矯揉造作,「文勝質」卻形成「史」的狀況,這裏「史」解作繁雜的文辭。一個人的文辭,本來表露他的修養,若過分則是「文過飾非」:那是形容外表的詞藻將內中本質的錯誤掩蓋了。縱然未去到這個程度,也會帶來不必要的累贅。
注重「文」本無可厚非,但須配合「質」。就像一個人穿衣服,原意是為了遮蓋自己的身體,同時應對處身的環境,尤其天氣和溫度方面。是否單薄或臃腫,自須注意;亦要看場合,穿起來大方得體,恰如其分。恣意隨便是「質勝文」,導致失禮;太過隆重則是「文勝質」,未免浮誇。所以如果一個人的文和質能夠「彬彬」(配合得來適當),才「然後君子」。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