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史書

顧小培 | 2023-01-03
《尚書》、《春秋》都屬史書,但儒家將其納為「經」。及至漢朝,漢武帝正式就《詩經》、《書經》、《易經》、《儀禮》和《春秋》設置「五經博士」,專門負責經學的傳授;博士及其弟子們可以通過考試來當官。

錢穆《國史大綱》中的〈引論〉,開宗明義說:「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舉其特點有三。」三者包括「悠久、無間斷、詳密」。最早的史書,可以追溯到上古,例如《尚書》,內容以君王和大臣之間的講話紀錄,以及向國民宣示的布告為主,其實是當代有關政事文獻的編彙。
之所以稱《尚書》,有三種解釋。《論衡.須頌篇》:「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東漢經學家鄭玄說:「尊而重之,若天書然。」故視之為「天書」。也有着眼於「上下古今」時間觀念的,言此乃「上代以來之書」。
《尚書》只是零星有間的記事;及至《春秋》,出現了有系統的編年史。每年都有一春一秋,所以「春秋」意指歷史。很多人認為孔子作《春秋》,亦有不少異議,說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無論如何,作者應是魯國的人,事跡亦以魯國君王朝代年份次序來編寫,從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涵蓋231年。
《春秋》書寫格式和組織文體,好比是將當其時各年月的新聞標題,編纂成冊;文字簡練、記事簡略。內容以戰爭、會盟、朝聘等為主,也涉及日食、地震、水災、旱災、蟲災和祭祀、婚喪、宮室等。敍事重結果,不鋪敍過程。後人在這基礎上加以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最著名的是《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尚書》、《春秋》都屬史書,但儒家將其納為「經」。及至漢朝,漢武帝正式就《詩經》、《書經》、《易經》、《儀禮》和《春秋》設置「五經博士」,專門負責經學的傳授;博士及其弟子們可以通過考試來當官。
漢之前,可稱之為「史」的書很多,例如《逸周書》、《國語》、《晏子春秋》等;但一般人均以《史記》為史書之首。及至三國時期,已有所謂「三史」,包括《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著寫的《東觀漢記》;後者在唐代以後為《後漢書》所取代。再而加上《三國志》,《史記》、《漢書》、《後漢書》與它並稱為「前四史」。
清朝乾隆帝將他之前各朝代的史書,由《史記》開始,選擇了二十四部,欽定為「二十四史」。於是「二十四史」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是為「正史」。
至此,中國有一整套「悠久、無間斷、詳密」的正統歷史,一路去到明朝莊烈帝崇禎十七年(16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