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 笑談擁抱科技心路歷程

譚淑美 | 2023-02-03

蕭頌華(David)是一名心臟科專科醫生,也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榮譽臨床教授。
笑容親切的他擁抱科技,甚至懂得寫電腦程式,10年前已把研究焦點放在科技上。
在以下訪問,蕭頌華會解釋心臟科為何適合他這個心急人,以及一個庸醫如何令他在中六時立志從醫。

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說自己做的是「現眼報」科,很適合他這個心急人。(吳楚勤攝)

首先請他解釋一下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一種常見疾病,香港每年大概有10000宗。而當中有四分一是很嚴重的,即是你不處理會有生命危險。」他形容:「我們看電視劇,父母跟子女吵架,然後掩着心口瞓低,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即是供血到心臟的血管突然阻塞了。五六十歲或以上的中年男士、三高人士(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吸煙人士、少做運動人士都會較多出現此病。男女比例約為:60%至70%比20%至30%,原因是女士在更年期前,雌性荷爾蒙能保護血管。」

在2014年,蕭頌華(中)與謝鴻發醫生(左)為遺傳性心臟患者(右)安裝新型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港大醫學院官網圖片)

2001年,蕭頌華(左)與瑪麗醫院內科的同事合照。(受訪者圖片)

自學編寫電腦程式
他對電腦程式科學抱濃厚興趣,曾經參與研發用手機鏡頭去偵察脈搏,及用它來做一些心房顫動的篩查。
手機鏡頭向着哪裏?
「手指、臉部都可以!」他簡短答道。
檢測到手指、臉部抖動?
「是的!為什麼會這樣有趣呢?其實每當我們的心臟跳動,每一下都有血液輸出,如果你有一部靈敏的相機,是能夠拍到你的樣子輕微地跳動。因此,透過這方法,就能測量到心跳是否屬於心房顫動。這已是坊間一種很成熟的技術。」
蕭頌華似乎是一名擁抱科技的醫生,對嗎?「做醫生多年,我覺得常常有一個感覺是,病人出了某些狀況,但往往我們知道得太遲了!科技卻有這個好處,即使病人在家中,醫生也可以遙距偵察狀況。」他指出,早於10年前已把研究焦點放在科技上。
蕭頌華懂得寫電腦程式,可是他沒有上過相關課程,「我看書學的!」他輕描淡寫地道。「每個人學新事物,都是靠看書啦!」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近年開發心房顫動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以加強房顫引起的中風管理。圖右是蕭頌華。(港大醫學院官網圖片)

肯定智能手錶作用
潮流興戴智能手錶,以監察身體機能,實際上有沒有效呢?
「有!」蕭頌華以肯定的語氣回答。「智能手錶其實知道很多事情,有時,智能手錶會突然發送一個警號,例如說你的心跳略快了一些。但問題是,用家不懂詮釋數據,而當這些警號發送得太多,很多時用家會漠視數據,或因收到數據而焦慮。所以,一個用作分析的後台,十分重要。」他自言沒戴智能手錶的習慣,但有不少病人因收到智能手錶的警告求診。「大部分人,其實經我檢查後是無問題的,這通常牽涉到手錶數據的準確度。但當然,也有些人檢查到有問題。」
長遠來說,網絡還能做到什麼醫療步驟?
他聽後先說一個故事,「大概在七八十年前,血壓高究竟是否一個病呢?有很多討論。有人覺得血壓高是好事,這代表心臟強壯——不過,當然最後的結論不是啦!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城市Framingham做了一個大型的心肌梗塞研究,因當時很多美國人患上這病,患者多為年輕男士。經調查後,才發現原來血壓高的人容易患心肌梗塞,患上的機會較普通人高10倍,以及有死亡風險。現在這是常識了,但如果回到當年,我因量到你高血壓,而告訴你10年後有十分一的機會死亡,這肯定是令人震驚的!」他指出,這個故事意味着在現今大數據年代,能演繹的數據很多,醫療評估也將愈趨準確。

除了鑽研科學,蕭頌華亦喜歡彈結他自娛。(吳楚勤攝)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說自己做的是「現眼報」科,很適合他這個心急人。(吳楚勤攝)

在2014年,蕭頌華(中)與謝鴻發醫生(左)為遺傳性心臟患者(右)安裝新型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港大醫學院官網圖片)

2001年,蕭頌華(左)與瑪麗醫院內科的同事合照。(受訪者圖片)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近年開發心房顫動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以加強房顫引起的中風管理。圖右是蕭頌華。(港大醫學院官網圖片)

除了鑽研科學,蕭頌華亦喜歡彈結他自娛。(吳楚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