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表列

顧小培 | 2023-02-02
不少人最終不免腳踏實地,找一個足以餬口的工作算了。有的時候,更需「屈就」於不完全屬「本行」的職位,希望可以闖出一片新天地。

當今之世,比較發達國家的年輕人若想求學,一般都不算很難,所以讀書人為數不少。以中國為例,每年單是高考,牽涉數目以千萬人計,相比一些小國家,是後者全部人口數目的大部分。內地例如武漢,正在就讀的大學生人數超過一百萬。每年這麼多人畢業出來,哪有足夠職位容納?這可真是一個頗嚴重的社會問題,畢業後若找不到自己理想的歸宿,往往就是失業;社會則是人才過剩。
在科學學術界,一個新鮮出爐的博士可以選擇做「博士後」(Postdoctoral)研究。那其實可視之為一個不大不小的陷阱,就好像紫微斗數內的「天羅」「地網」,一跌下去,要出盡氣力才能爬得出來。原因是現在有太多「博士後」爭奪只有極少數的大學教席;此外,在大學做研究,也不會一帆風順,因為治學路上滿布歧途,須靠本身領悟能力,也須有相當程度的運氣,否則徒勞無功。另類選擇之一是,跟隨一位響噹噹的科學家,借師父科學研究成果的途徑「上位」。不過,那處也僧多粥少,而且一般「高人」甚精明,不會輕易收徒。另一方面,即使有幸高攀上名師,也不一定有幫助,除非自己有些令人「驚艷」的發現。
所以不少人最終不免腳踏實地,找一個足以餬口的工作算了。有的時候,更需「屈就」於不完全屬「本行」的職位,希望可以闖出一片新天地。我曾有兩位同事,乃來自長春藤大學的博士。他們都改弦易轍,去了律師行做見習律師,之後成為頗成功的科學專利註冊律師。
我年輕時,由求學階段進入社會工作,情況好得多了。一九八二年我取得博士學位後,有多個出路可供取捨,也就不免需仔細思量比較。當時一位學長提供一個甄選方法。他教我就每一個選項,花多天時間,羅列其中的好處及壞處(pros and cons)。過程好整以暇,不急於求成,慢慢想,讓箇中各方面特色沉澱,也讓自己的思路自然湧現,想到就寫下來。如此這般過一段時間後,才拿出這個表列,作全面的考慮,再而做出挑選擇取。
這種思考的理路和方式,原來有一個特別名稱,是為「用以作決策的平衡表」(Decisional balance sheet)。其中關鍵在於「列表」(listing),把所有值得納入考慮的事項巨細無遺地分類,再放在一起,於是能整體地思索較量。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