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不如老有所為(中)
筆者在上文〈老有所依,不如老有所為(上)〉(刊於2023年2月1日)中提及的德叔,有兒有女,經濟環境不差,不過退休後即變得無所事事,更適逢妻子早逝,便陷入憂鬱症邊緣,幸而後來當上義工,尋回人生的「細藝」,重拾正向心理安慰,延續生命光輝的篇章。
德裔美籍心理學家Erik H.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又稱「人格發展論」)中提出,人生有8個階段,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價值與肯定。
第八階段就是老年期,即50歲至生命終點,是一個需要整合自我榮耀的時間。如果能夠認同自己的過去有意義,便能隨心所欲,安享餘年;反之,只會產生悔恨和絕望。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特點,在於其突出人生成長是一生的事情,由童年至老年,不會止於童年,亦不會止於老年。即使是晚年,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繼續學習,而且到底最後是稱心如意,抑或是悲觀絕望,其實都在於自己。我們年少時總會有前人或長輩帶領我們,尤其是在生命轉折的時候;但對長者而言,面對自己的變化同樣可以感到困惑,卻又不容易找到「前人」請教。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一個用於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框架,為人類心理特徵提供一些可行的解釋。不過,除了被動地了解人的過去和當下的心理關係外,我們更可以掌握不同階段之關鍵,可以主動地引導自己和他人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尤其除了自己,我們總還會有其他身份,例如作為父母、伴侶、子女、朋輩等,大家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去尋找他們正向的心理狀態。
面對長者,尤其是自己父母,又或是身邊任何一位老友記,雖然不像對着自己的兒女一樣,因為我們始終未曾走過他們的路,不過其實仍然可以跟他們一起探索人生意義,回望和認同他們過去的閱歷和經驗。
照顧長者,傳統的千依百順和萬般服侍並不一定是最好,當然也不是要勞役呼喝,更不是給錢了事。雖然有些長者因為失智或身體狀況而無法照顧自己,但大部分還是可以活動自如。值得注意心理健康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年長雖然會影響體力、記憶力和工作能力,然而並不表示什麼也做不來。相反,如果能夠繼續有適當活動和自己的生活,能繼續對家人對社會有所貢獻,自然會精神好、身體好,持續有健康的人生。
長者其實需要我們去協助他們整合自我的榮耀,令他們認同自己過去的意義,讓其重拾和維持人生的價值和信心,並認識自己的能力──有些可能因年長而減弱,但也有些因經驗而增強了。

幫助長者五部曲
如何才能做到?筆者嘗試整合了五部曲。
第一步要理解長者。如何才能理解長者?首先要聆聽他們心聲。
正如在上文提及,令長者最感到折磨的,其實是那種被標籤和孤立之感。獨居長者生活通常很規律,但卻容易變得枯燥,加上面對家中四面牆,欠缺互動而產生強烈孤獨感,會令長者陷入負面情緒,愈來愈覺得生活乏味,對任何事物更加提不起興趣,漸漸會與社會脫節。
如果本身有病痛的話,更加為負面情緒和行為提供了理由,而負面情緒和行為則只會加重病痛症狀,甚至令人產生一種「等死」的感覺,這樣子比起生活的困苦可能更難受。
如果願意聆聽長者,就如成為長者的救星,能為他們帶來互動,令其感受到有人願意用心關心他/她,是打破負面情緒惡性循環最有效也是首要的一步。如果我們能夠先根據「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第八階段,也讓自己正向認同他們一生的價值和成就,他們自然也更容易獲得自己正面的價值。
第二步便是讓長者明白,年長不等於衰老。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自己也得要承認長者還可以很有能力。如果家人和社會都把長者看待成負累,他們也只能這樣看待自己。事實上,醫學發達確實令許多長者繼續年輕和健康,讓其可以持續做喜歡的事。好像上文的德叔七十多歲仍能有心有力做義工,筆者也曾認識一位九十多歲的義工,不單聲如洪鐘,更凡事一馬當先,陪伴着她的就是那份永遠樂觀的態度。當然,有些長者可能有時會表現得過分自信、不自量力,以為自己還跟年輕時一樣。但我們需要先理解那些舉動對長者自身的意義,有時他們可能只是想有些貢獻,也可能是出於一種不接受自己年長的心理狀態。所以能夠理解他們,共同正確認識和接受年邁是很重要的。
「細藝」非常重要
第三步則是提供心靈自主和行動自由的空間。長者同樣喜歡有自己的空間、有獨立生活能力和經濟來源,因為這樣長者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事,不會有一種需要看人面色之感。他們一般不希望麻煩到別人,縱然有時會察覺不到自己或會帶來一些麻煩。可是如果被安排在兒女家中輪流居住,那種感覺就絕對不是味兒,自己彷彿變成一個擔子,大家只是輪流盡個責任而已。所以,要讓長者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真正享受到人生最自由的時間。只不過,獨立自主通常還得要視乎經濟能力和身體狀況。最終,還是要讓長者真正正確認識和接受自己年長之現實,在可行的地方做到自己最喜歡的事。
第四步是要讓長者感受到被需要。出於不想麻煩長者也好,出於擔心他們受傷也好,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碰,只會增加長者的無奈。社會關係中,大部分人都在意自己的存在感,長者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不要被憐憫,更加不希望被認為是無用、是弱者。我們應該盡量根據長者的能力及興趣,找機會讓他們展現價值,哪怕是簡單如修理小東西、買個日常物品。但反過來說,長者也不希望被認定是必然很空閒,可以隨時隨地幫忙湊孫、煮飯等,結果可能比年輕搵食時更「困身」。所以,最好還是讓他們能夠以自己舒服的形式去繼續作出貢獻,令其生活更值得回味。
第五步是擴寬長者的人際圈子。如果他們經常一個人,日間沒事做,晚上睡不好,整天沒能跟任何人說話,唯有自己不斷胡思亂想。
人際圈子包括家人、鄰居或志同道合的新舊朋友,最好是能參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學習新東西,這樣更加容易擴闊人際圈子,便不容易因兒女事忙、朋友生離死別等問題而頓覺失去依靠。所以要多鼓勵他們參加興趣班、信仰團體、社區活動等,能夠有人一起度過快樂或不快樂的時光,總比獨個兒在家裏好。
寫到這裏,不得不重提上文提過的「細藝」。「細藝」者,就是用來寄託情趣、打發時間的事物或搞作。一般指只需小技巧的事情,不足登大雅之堂。然而,長者要的,其實正正不是做什麼大事,他們需要的,就是那麼小小的感動和鼓勵,以及小小的成就,就足夠延續其別具意義的生命價值。而「細藝」背後,其實就已經包含了前面所述的五部曲。
上文的德叔就找到做義工作為自己的「細藝」,如果所有長者都能夠找到其「細藝」,年老問題可能就不難解決了,然而現實當然不是那麼簡單。下文再談社區層面可以如何實行「老有所為」。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老有所為延續光輝,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