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可見
《論語.憲問》中,「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齊桓公殺公子糾,管仲不為公子糾殉死,後來更做了齊桓公的宰相。這樣看來,管仲不算「仁者」吧?孔子回答他:「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令齊國稱霸諸侯,一匡天下,人民至今承受他的恩惠。他續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被髮」指頭髮散亂;「衽」是衣襟。孔子意思是若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我們會處於沒有禮教的社會,頭髮散亂,穿衣服像落後民族般,衣襟開在左邊。
這裏「微」解作「無、沒有」,於是帶來一個笑話。《孟子.萬章上》說孔子「微服而過宋」,那豈非形容他沒穿衣服?當然不是。《說文解字.彳部》:「微,隱行也。」出行時設法隱匿自己,也就是「不、沒有」顯露身份而已,並非裸體。兩種解釋,其實頗相近。
一字多義並不稀奇,如迥然不同,則令人費解。例子有如:我們說「青綠」、「青草」,劉禹錫《陋室銘》也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之句,可見「青」近乎「綠」。但《荀子.勸學》中則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看來「青」也可解作「藍」。那還不只,有道是「玄青」,卻是指「黑色」。那亦見於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字三解:綠、藍、黑,孰對孰錯?頗費思量。
另有一字「靝」,原是「天」的異體字,現今一些道教儀式常用到。我猜想,天原是大氣一片,呈現的乃是青色,到晚上則是漆「黑」一團。「青」也形容晴朗無雲的天空,正如「撥開雲霧見青天」。可能「靝」字結構,因此而來。
若用以形容澄淨的水,「青」加上水旁,是為「清」,與「濁」相對。「清」不是完全無物,而是解作「內中沒有雜物」。《詩經.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漪」,清得來表面尚有波紋。又如「清楚」一詞,不但清晰,更是「楚」(整齊)。《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籩豆有楚,殽核維旅。」在宴會中,大家就席,籩豆(祭祀時用以盛放祭品的容器)放置得「楚」然有序;「殽核」(菜餚果品)亦呈「旅」的狀態(好好擺設陳列)。所謂「政清」,也是指管治廉明,透明度高。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