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瞼下垂:可否「隻眼開,隻眼閉」?

陳浚達醫生、陳嘉媛醫生、莊金隆醫生 | 2023-02-27

一雙明眸不單幫助看清事物,亦與外觀息息相關。
現今眼部整形和改善眼皮下垂的手術成行成市,這些手術是否愛美人士的專利?
若出現眼瞼下垂,我們可否「隻眼開,隻眼閉」而不須求醫呢?
黃先生(65歲)左眼經常「恰下恰下」,半開半合,睡眼惺忪。家人起初以為他只是疲勞,但眼瞼下垂的情況愈發嚴重,不單雙目無神影響外觀,而且遮擋視野和影響日常生活。黃先生輾轉向眼科醫生求診,經檢查後,確診為提瞼肌腱組織鬆弛導致眼瞼下垂。由於情況已經影響日常生活,黃先生決定接受眼瞼下垂手術。手術後眼睛恢復正常,他感到十分滿意。
眼瞼下垂和眼睛小有何分別?
眼瞼下垂(Blepharoptosis)是指上眼瞼(即上眼皮邊緣的位置)過低。正常眼瞼應覆蓋瞳孔的上邊緣1至1.5毫米。眼瞼遮蓋超過1.5毫米以上,可界定為眼瞼下垂。
眼瞼下垂成因可分為退化性、肌肉性、神經性、機械性,以及先天性。先天性眼瞼下垂並不常見,通常在出生時或一歲前已發現,大部分原因是上眼皮的提瞼肌發育不健全。後天的眼瞼下垂則常在中年和老年人發生,多數和提瞼肌腱組織鬆弛有關,較先天性眼瞼下垂普遍。退化性眼瞼下垂是因為提瞼肌組織變弱和失去彈性,而過分拉扯眼周組織,例如長期佩戴隱形眼鏡和滴眼藥水,以及曾接受眼睛手術(包括白內障手術),都有機會加快眼皮鬆弛。

過度拉扯眼周組織如長期佩戴隱形眼鏡,有機會加快眼皮鬆弛。(網上圖片)

這情況需要求醫嗎?
退化性眼瞼下垂固然是後天性眼瞼下垂最普遍的成因,但亦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先兆,例如中風、顱內動脈瘤、霍納綜合症、重肌無力症和眼瞼腫瘤等。退化性眼瞼下垂通常漸進地出現。如果眼瞼下垂情況是單眼或突然出現,有疼痛感或頭痛,甚至眼瞼有腫脹,應及早求醫,以免延誤診治。
此外,一些疾病的表徵亦和眼瞼下垂很相似,稱為「假眼瞼下垂」。例如甲狀腺眼病導致另一邊眼瞼上攀、上斜視、眼眉下垂及眼皮鬆垂。失明後的眼睛萎縮、摘除眼睛後或眼眶骨折後造成之眼眶凹陷亦會因為眼眶失去承托而產生「假眼瞼下垂」現象。
因此,眼瞼下垂絕對須要醫生的臨床判斷,甚至配合藥物檢查或驗血,才可診斷其真正成因。
眼瞼下垂手術是否愛美人士的專利?
提瞼肌腱組織鬆弛引起眼瞼下垂,若患者不特別注重外觀,只要不損害視力或影響日常生活,大部分可考慮毋須治療。然而當上眼瞼皮膚持續阻擋部分視線,令上方視野收窄,影響閱讀或駕駛,便值得考慮接受治療。如果兒童患上先天性眼瞼下垂,更可能因視力被阻而損害視覺發育,造成惰視眼,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早接受矯正手術。
該手術複雜嗎?
眼瞼下垂手術的方法有多種,要視乎眼瞼下垂的嚴重程度以及提瞼肌的上抬功能而決定。眼睛的開合主要依賴兩條肌肉:上提臉肌和苗勒氏肌,因此手術主要圍繞這兩條肌肉進行,情況就好像將一條橡筋縮短,以此來加強它的彈力。若提瞼肌功能正常和眼瞼下垂程度屬輕至中度,手術方式包括在提瞼肌做瞼板固定、將提瞼肌前移或切短,或將苗勒氏肌切除,以加強其上抬功能,改善眼瞼下垂的情況。不過,若上提瞼肌的功能太弱,則要採用眼瞼懸吊術來改善,利用自身筋膜、縫線或矽膠管連接提瞼肌及前額肌(亦稱為前額縫吊術),利用前額肌力量幫助提瞼肌將下垂的眼瞼提起。
成年患者的手術一般是採用局部麻醉,即在清醒情況下進行手術,其好處是在過程中,醫生可以即時根據眼瞼上提後的高度和弧度形態作適當調整。
手術有風險嗎?
現今的眼瞼下垂手術相當安全,發生嚴重併發症(例如失明、失去眼球、死亡)的機會非常罕有,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矯正過多或過少,以及外觀問題。
眼瞼矯正過多會引致眼瞼無法完全閉合。眼瞼最主要功能是保護眼睛,當眼瞼功能受損,便會容易造成眼乾甚至眼角膜破損。這些病人往往須要經常使用人工滋潤淚水保持眼睛濕潤。嚴重情況下有機會要重做手術將眼瞼放下,導致下垂情況可能較術前嚴重。因此,進行眼瞼手術前,醫生須針對眼睛狀況做全面評估,包括淚液是否充足、眼睛閉合時眼球是否有反射性翻白眼、角膜敏感度等檢查,以減少手術後出現併發症。
外觀問題
另一方面,病人在手術後亦有機會出現外觀問題。最常見的便是術後眼皮瘀腫。如果手術須要在皮膚開切口,傷口亦有機會出現結痂、起肉芽、出血,甚至感染的情況。值得留意的是,眼瞼下垂手術會改變外觀,傷口癒合情況因人而異,即使醫生在手術時盡力追求對稱和美觀,在手術後眼皮腫脹消退,眼瞼的形態或再有改變,患者有機會覺得其弧度不美觀或兩邊眼瞼不對稱。患者接受眼瞼下垂手術前,需要留意這些風險。
總而言之,眼瞼下垂成因可大可小,除最普遍的退化性眼瞼下垂外,亦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先兆。現今有多種處理眼瞼下垂的手術,每種方法各有利弊。各位讀者如有眼瞼下垂情況,絕不能「隻眼開,隻眼閉」,應盡快求醫。

撰文:陳浚達醫生、陳嘉媛醫生、莊金隆醫生_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信健康] 眼瞼下垂影響外觀,眼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